1950 年,毛岸英风尘仆仆回到湖南,看望年近八旬的外婆向振熙。并询问她有什么要求,向振熙却淡淡地说“我只要10万元。” 10 万元在当时是旧币,折算下来不过 10 块钱左右,却是她压在心头的全部牵挂。 向振熙 1870 年生于湖南平江书香门第,18 岁嫁给表弟杨昌济。 丈夫一心教育救国,常年在外奔波,她便独自撑起家庭重担:伺候公婆、抚育子女、操持家务,日子再紧也从未抱怨。 1903 年杨昌济赴日留学,33 岁的她带着杨开智、杨开慧在板仓村艰难度日。 1906 年湖南发大水,她把家中仅存的粮食分给灾民,这一幕深深影响了年幼的杨开慧。 1908 年,她坚持送杨开慧去杨公庙小学读书,尽管校舍简陋,仍鼓励女儿 “学问能撑住腰杆”。 1913 年全家迁居长沙,她全力支持杨昌济的教育事业,常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交流,甚至拿出家里的银元资助他们办刊物。 1920 年杨昌济病逝,家中经济崩溃,她精打细算供孩子们上学,还把丈夫的奠仪费拿出来支持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 那时的她或许不懂 “革命” 二字,只知道 “孩子们做的是正事”。 杨昌济去世后,她帮杨开慧、毛泽东带毛岸英兄弟,祖孙相伴的时光成了毛岸英记忆里最暖的片段。 1930 年杨开慧牺牲,60 岁的她强忍悲痛,按党的安排将毛岸英兄弟送到上海交给毛泽民。 此后与外孙失联多年,她把思念藏在纳鞋底的针线里,硬是靠着种几分菜地熬了过来。 1950 年 4 月,向振熙八十大寿,毛泽东派毛岸英带着人参、鹿茸和亲笔信回乡探望。 老人满头银发,见了外孙便拉着不放,听他读信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 聊到心愿,她才轻声说:“欠邻居 10 万块钱,帮我还了吧。” 毛岸英心头一酸 —— 这位经历过丧女之痛、与外孙骨肉分离的老人,毕生所求不过是还清一笔小数目债务。 他立刻掏钱,老人却先拉他坐下,问起北京的天气,问起毛泽东的饮食,絮絮叨叨舍不得停。 毛岸英后来对人说,外婆的 10 万元,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重。她一辈子没占过别人半点便宜,连邻居的恩惠都记了这么多年。 他替外婆还了钱,又去板仓给杨开慧扫墓,乡亲们说:“老夫人常念叨开慧和岸英,说他们是干大事的。” 这年 11 月,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向振熙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整天。 再出来时眼睛红肿,却对家人说:“伢子跟他娘一样,是为正事去的。” 她默默收起毛岸英带来的衣料,改做成小棉袄,说 “留着给将来的重孙”。 此后十年,毛泽东每逢她生日都寄来钱物,1960 年她九十大寿时,收到 200 块钱,反复叮嘱杨开智:“主席太忙,别总麻烦他。” 1962 年 11 月,92 岁的向振熙在长沙离世,手里攥着杨开慧留下的银锁。 毛泽东寄来 500 元丧葬费,建议将她与杨开慧合葬。 如今板仓的墓碑上,“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 的字样,静静诉说着一位普通女性如何用一生的坚韧,托举起两代人的理想。 她从未留下什么名言,却用 10 万元的心愿,把 “诚信” 二字刻进了岁月。 那些在艰难中坚守的善良与骨气,或许比任何勋章都更接近人性的光辉。
下图是毛泽东和杨开慧三个儿子最后的一张合影,照片被拍下时,杨开慧已遇害。照片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