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5岁的居里夫人写给郎之万的情书被曝光。在信中,居里夫人流露出对性的
陈立星说科技
2025-07-11 19:44:44
1911年,45岁的居里夫人写给郎之万的情书被曝光。在信中,居里夫人流露出对性的渴望。法国人怒不可遏,声称要把她赶出法国。
玛丽·居里,1867年出生在波兰华沙,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她从小家境贫寒,但对知识的渴望让她远赴巴黎求学。1891年,她进入索邦大学,几年后认识了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两人1895年结婚,之后一起投身科学研究。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3年因此和亨利·贝克勒尔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成了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名声大噪。
然而,幸福没持续多久。1906年,皮埃尔因车祸去世,留下39岁的玛丽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她强忍悲痛,接替丈夫的教职,成为索邦大学首位女教授。1910年,她成功分离出纯镭,科学事业再上高峰。可就在这时,一场感情风波悄然酝酿,1911年彻底爆发,把她推向舆论深渊。
这场风波的主角是保罗·郎之万,一位比玛丽小五岁的物理学家。他是皮埃尔的学生,研究磁学有一定成就,但婚姻生活一塌糊涂。妻子珍妮出身普通人家,和保罗没啥共同语言,嫌他搞科研赚得少,家里三天两头吵架。保罗不堪忍受,渐渐和玛丽走近。两人从1910年开始交往,常在工作之余见面,感情日渐升温。
事情败露是因为玛丽写给保罗的信。这些信里,她不仅表达思念,还直白地提到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比如,她曾写道,希望保罗别再和妻子同床,因为珍妮若再次怀孕,他们的关系就难以为继。这些话在当时保守的法国社会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珍妮发现了信件,气得七窍生烟,找到报社把内容抖了出来。
1911年11月4日,《新闻报》用头条爆出这桩丑闻。标题耸人听闻,信件内容被大肆渲染,巴黎街头瞬间沸腾了。民众围在玛丽家门口抗议,骂她是“荡妇”,喊着要把这个“波兰女人”赶出法国。报纸也火上浇油,称她是“狐狸精”,利用科学家的身份勾引有妇之夫。法国科学院趁机翻旧账,早年拒绝她入会的事又被拿出来冷嘲热讽。舆论几乎一边倒,玛丽成了众矢之的。
可保罗呢?他在风暴里几乎没挨多少骂。珍妮公开表示,只要他不离婚,她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社会对男性的宽容和对女性的苛责,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玛丽孤立无援,声誉跌到谷底,连朋友都疏远了她。
就在这节骨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传来消息:玛丽因发现钋和镭,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成了史上首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可这喜讯没带来多少安慰,反而多了层阴影。诺奖委员会担心丑闻影响声誉,私下建议她别去领奖。玛丽却不服软,回信说,科学是科学,私生活是私生活,两码事。她决定亲自赴瑞典。
1911年12月10日,玛丽站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她用平静的语气发表演讲,强调科学的纯粹性,丝毫不提外界的风言风语。这份从容震住了不少人。爱因斯坦后来写信给她,说敬佩她的才智和勇气。这次领奖成了转折点,丑闻的风头慢慢过去,玛丽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之后,她没被击垮,反而更投入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带着自制的X光车上前线,帮伤兵检查伤势。她还培养女儿伊雷娜走上科研路,伊雷娜后来也拿了诺贝尔化学奖。玛丽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1934年,她因长期接触辐射患病去世,享年66岁。她被葬在巴黎先贤祠,成为首位凭自身成就入葬的女性。
回过头看,这场风波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双重标准。玛丽作为女性,又是外国人,承受了远超常人的压力。但她没低头,用行动告诉大家,一个人的价值不该被私生活绑架。她在科学上的贡献,早已超越那些流言蜚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