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又教会中国实战一招,反无人机隧道。所谓反无人机隧道,就是在战区的交通要道建立一条通往前线的防无人机的用网罩起来的通道。俄罗斯的简单快速高效一看就是临时管用就行,乌克兰的豪华结实一看就是希望长期管够。 这些通道沿着关键补给线延伸,专门保护下方行驶的车辆,免受天空中无人机的致命袭击。 反无人机隧道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无人机对现代战场的巨大威胁。 这些网状通道说明一个事实:无人机的普及让后方补给线完全暴露在空中打击下。 任何行驶的车辆,都可能被无人机锁定,下一秒就被自杀式攻击摧毁。 这种隧道虽然能保护一段公路,但只是被动防御,覆盖不到其他区域,敌人可以轻松绕过隧道,攻击未受保护的地方,或集中火力打薄弱点。 防御成本随战线拉长而增加,攻击方的无人机却成本低廉,主动权完全在对方。 2024年8月,乌克兰军队进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双方展开激烈交战。 8月9日,乌克兰军方发布一段视频,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无人机的认知。 视频中,一架乌克兰FPV自杀式无人机高速追上一架俄罗斯米-28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精准撞向直升机尾旋翼,瞬间让昂贵的战机失控,坠向地面。 这次攻击证明,无人机不仅能打地面目标,还能击落飞行中的直升机,无人机的空战能力,让传统空战模式不再是战斗机和导弹的较量。 这些廉价无人机像蜂群一样,从任何角度发起攻击,改变天空的规则。 传统防空系统对这些小巧的无人机无能为力,雷达难捕捉,导弹拦截太贵。 于是,用无人机对抗无人机的战术开始出现,成为新的解决办法,最直接的办法是用己方无人机撞向敌方无人机,像空中拼刺刀。 更高级的战术是让无人机携带小型武器,变成微型战斗机,主动击落目标。 这些无人机可装小型机枪或微型导弹,完成任务后还能返航再战。 电子战无人机也能派上用场,发射干扰信号,切断敌方无人机的通信,失去控制的无人机要么盘旋到没电,要么直接失控坠毁。 有人驾驶的飞机也能参与,抛洒红外干扰弹,迷惑无人机的热成像系统。 干扰弹制造虚假热源,让无人机无法锁定目标,降低攻击成功率。 这种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展现了未来战场装备的复杂互动。 俄乌战场的经验,对中国这样的军事大国来说,意义重大,反无人机隧道如果用在中国军队,可以标准化、模块化,融入作战体系。 部队可储备材料,随时铺设上千公里防御通道,保护关键补给线。 更进一步,是把隧道升级为智能系统,装上传感器,感知来袭无人机。 传感器能判断目标型号和速度,自动启动反击武器,如激光或小型导弹。 系统实现数据、感知和攻击同步,形成高效的自动化防御网,这种需求也给创新企业带来机会,军民合作可开发新装备。 从简陋的铁丝网到智能防御系统,战争形态正在快速变化,未来战场将是多维度、高智能的空间,无人机可能主宰天空。 谁能更快适应这种新战争,谁就能在下一场冲突中占据优势。
美军战机扑面而来,中国看得清:这不是威慑,是自我麻醉!当300架美军战机如乌云
【18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