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为什么打了这么久仗,还是没见到能专门对付无人机的克星?说白了,无人机太便宜了,便宜到能当消耗品用,就像子弹一样。在俄乌战场上,改一台大疆Mavic侦察用飞机只要五千美元,在中国可能更便宜,可一枚S-300防空导弹却要200万,成本差了400倍!这不就是大炮打蚊子吗? 正是这种巨大的成本鸿沟,让防空变成了一场彻底的消耗战。 无人机价格低,数量多,不管被打掉多少,马上又能补上来。 关键是,它简单到谁都能用,战场上有需求,直接拿来部署,操作几乎没门槛,灵活到令对手头疼。 而负责防守的一方,每打一架无人机,不仅要消耗精力,更是成倍地烧钱,所以很难形成有效打击。 以前有空军才能发起大规模空中作战,科技和工业不够的国家几乎想都别想。 但是无人机出现后,这道门槛直接没了,哪怕是没多少军费的小国,通过买无人机都能在战场上折腾出大动静。 正因为门槛低、价格低,哪怕是民间武装也能组织起自己的简易“空军”,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很多人觉得可以用更厉害的装备来对付,比如说搞激光拦截。 放在实验室里,激光打无人机没啥大问题,可只要到实战,一遇到雾、雨、尘这些天气因素,激光武器效果就不靠谱了。 而且又费电,部署成本高,和无人机比,根本不是一个层级。 一边一架几千块的飞机像打水漂一样用,一边要动用成百上千万的大块头装备去防,这么大差距,谁都知道完全不划算。 实际操作中,无人机还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不用太复杂的后勤支持。 前线部队用起来省心,后方不用烦神,损失了就填新货,单兵训练快,几个月就熟练了。 反观防空体系,要升级、要训练、要换装备,几年才能调整好。 两边的节奏完全不同,主动权基本都被无人机抢走了。 当然,这种便宜的小飞机也不是无敌的。 最怕信号被干扰,电子战一旦上手,控不了就直接失灵,甚至一头栽地。 载弹量有限,不能做太重型的打击,空气环境、地形变了,有时候还真提不上多大用处。 但是现在大部分战场冲突时间短、范围小,这些短板都还藏着,没人真能完全利用上。 毕竟攻守双方的技术升级没办法一步到位,老式那套防空设备对老式目标游刃有余,可遇见像蚂蚁一样多、低空低速的小飞机,简直招架不住。 雷达有时根本抓不到,传统拦截又贵到无法批量用。 其实想破解局势,就得看电子干扰和新型防御到底能不能尽快上手,把各类传感器、低成本拦截器联网,成本和无人机“对等”才行。 这一点,说难不难,说简单也绝对不容易,毕竟技术突破和体系构建不花时间根本做不成。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就是无人机让后方再也不安全了。 原本前线和后方泾渭分明,大本营还有补给点,通常都不会成为被打击的首要目标。 但只要无人机数量上来,防线形同虚设,后方的油库、仓库、补给线随时可能被袭击。 等于把整个战场暴露在风险下,每个环节都不能松劲。 长期来看,光靠升级一两种武器想逆转无人机的优势很难。 解决方法只能靠重新设计防御体系,用大范围的电子战、人工智能安防、全域感知加低价拦截同时上,才能跟得上新威胁。 否则只能继续被动挨打,对方手里的新技术只会越来越多。 无人机的克星如果真能出现,可能不是一种装备,而是一整套防护网,把廉价、智能和速度都兼顾上,才会让局势扭转。 下一步,是不是会有彻底的新办法破解无人机,还得看各方怎么出牌。 你觉得以后还有什么新点子能完全解决无人机这个麻烦?有什么看法,欢迎分享出来交流。
山东舰舰桥顶部新增了全频段无人机干扰/侦测设备,此外,山东舰还配备了一套用于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