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敬!张桂梅校长6月6日被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到激动处,哭了出来:“我谁都对得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7-11 10:36:18

可歌可敬!张桂梅校长6月6日被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到激动处,哭了出来:“我谁都对得起,就对不起女高的老师们!” 2025年6月6日,张桂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到激动处,眼含热泪地说了一句:“我谁都对得起,就对不起女高的老师们!”这一句话,直击人心。 华坪女高建在山区,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张桂梅自己带着老师们上山砍柴、抬砖修楼。学校刚建成时,没有教师宿舍。 张桂梅把学生宿舍楼的一楼腾出来,安排老师们住下。那一层冬天潮湿阴冷、夏天闷热不通风,有的房间连窗子都没有。 年轻教师曾在笔记中写道:“墙上有霉,床上是潮气。晚上能听见水管渗水的声音。但每天清晨五点多钟,只要听到学生起床的铃声,我也不觉得困了。” 老师们从不抱怨,因为她们知道,楼上住着的,是一群被山阻隔、被命运压迫、却渴望改变一生的女孩子。老师们觉得,自己的苦,值。 “我们没有寒暑假。”这是女高老师的日常。因为学生大多来自山区,家庭贫困、基础薄弱,她们只能通过“时间补偿”来追赶教学质量。 每天早晨五点半,老师们就开始早读辅导,晚上十点半查寝结束后,还要批改作业到凌晨一两点。 2019年,一位年轻老师孩子突发高烧,正在参加年级晚辅导的她,一时无法抽身,只能托邻居帮忙送医。 那晚,她含着泪站在讲台上,坚持讲完了最后一节课。直到凌晨一点,才赶到医院抱着熟睡中的孩子默默哭泣。 她的丈夫在电话中说:“你拼成这样,图什么?”李莹只是轻声说:“我们班那个女孩,初二因为家里穷差点辍学,她靠的是这次高考改变命运。如果我现在松手,她就会掉下去。” 女高的孩子大多来自单亲、留守或无父母的家庭。有的孩子十几年没有听到一句温柔的鼓励。老师们除了教书育人,更像是妈妈,朋友和心理医生。 有一年大年三十,老师们回不了家,便留在学校陪着一群没法回家的学生一起过年。 英语老师买来材料,教孩子们包饺子,她自己是北方人,包起饺子来手法熟练。那个晚上,围坐一桌,有人含着泪说:“我从来没这么开心过。” 还有一个初来乍到、性格封闭的女孩,第一次高一月考后成绩不理想,一度想跳楼。是班主任张老师天天陪她晨跑,耐心倾听她的自卑与痛苦。 三年后,那女孩考上了云南大学,走之前紧紧抱住张老师:“老师,是你救了我。” 女高的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城市同等级教师,很多老师的月工资不到4000元。但从2011年到现在,从未有一位老师主动提出辞职。 有的老师结婚了,另一半在外地工作,常年两地分居;有的老师家里出了变故,却硬是咬牙坚持完一届高三再请假。 2023年,有一个青年教师收到了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聘书,薪资是现在的三倍。她在纠结几天后,撕掉了聘书,说:“如果我走了,我带的那一班怎么办?她们会伤心的。” 张桂梅校长一生清贫,把所有的奖金、工资、补贴全部投入办学。女高建校至今,她几乎没有给老师发过一次“额外补贴”。 但她从未对老师们失望,因为她知道:正是这群老师,撑起了这座大山中的希望之校。 2025年6月6日,采访中她动情落泪:“我这辈子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孩子、对得起我的初心,但我真的对不起女高的老师们。他们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委屈。” 这番话,让无数网友动容。 而在采访之后,华坪女高的教师群中却这样回复: “张校长,我们不委屈,我们骄傲。因为我们看见了一个个孩子走出了山村,看见她们变得自信、坚强、有梦想。那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在华坪女高,没有人是为了名利而来,她们为的是改变命运的一束光。那群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老师们,用自己的青春,撑起了千万个家庭的希望。

0 阅读:92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29

用户12xxx29

1
2025-07-11 18:04

只能说,没有共同的信念、撑不下来[哭哭]

屋檐下听雨

屋檐下听雨

1
2025-07-11 12:55

最可敬的人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