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她全裸接受记者采访,并称:我敢看你们,你们敢看我吗?王嫣芸,2011

牧童的娱论 2025-07-11 10:20:08

2011年,她全裸接受记者采访,并称:我敢看你们,你们敢看我吗?王嫣芸,2011年她以苏紫紫的名字全裸接受50多家媒体的采访,正面回击“人体模特”的争议,当时19岁的王嫣芸年少轻狂,对舆论的裹挟和其他人的偏见无法视而不见。 2011年春天,北京还残留着一丝料峭的寒意,19岁的王嫣芸裹着一身风衣,走进了一间摄影棚。脱下衣服的那一刻,她的心跳加速,却没有退缩。 她知道自己正在走进风口浪尖。这一次,她不是某个画室里静默的“模特”,而是以“苏紫紫”这个名字,选择站到聚光灯下,站在50多家媒体面前,全裸,直面质疑。 她望向镜头,声音清晰:“我敢看你们,你们敢看我吗?” 那一瞬,安静又尖锐。 苏紫紫——王嫣芸的笔名,也成为了当年网络最热的争议人物之一。她是中国美院的学生,青春、漂亮,最重要的是,她敢脱、敢言、敢怒。 人们说她是“博眼球”,是“哗众取宠”,甚至“精神有问题”。但她说,她只是想做自己,想让“身体”这个词从羞耻中解脱出来。 “为什么在画室里,你们可以静静欣赏我的身体,不带一丝情欲?”她在采访中质问,“但当我站出来说‘身体属于我自己’时,却又遭到谩骂?” 她的言辞犀利,行为大胆。她写诗,拍照,开微博,接受访谈,她用自己的身体和文字,与整个社会的伪善短兵相接。 而那一年,互联网尚未如今这般宽容,“身体自主”“性别表达”仍是禁忌的话题。无数人戴着道德的面具,将她围攻至墙角,贴上“道德败坏”“不自重”的标签。 王嫣芸也曾一度相信自己可以顶得住这些风暴,但现实比理想更快崩塌。 2012年,在校园内外的压力和舆论的漩涡中,她最终选择了退学。 那一年,她在博客上写下:“我不后悔做过苏紫紫,但我不能总是她。”她离开了美院,隐去笔名,悄悄归于生活。 她搬离了杭州,尝试回归普通人的生活节奏。没人知道她经历了多少内心挣扎,有人说她被打垮了,也有人说她成熟了。 几年沉寂后,2016年,她以本名“王嫣芸”的身份出现在《奇葩说》的舞台上。 节目里的她,没有浓烈的反抗语气,没有惊世骇俗的言辞。她素面朝天,语气温和地讲述自己的日常:“换尿布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比当年站在闪光灯下还要更需要勇气。” 主持人蔡康永问她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敢怒敢言的自己。她点头:“记得啊,但那不是全部的我。” 她谈到母亲,说母亲曾经因为她的全裸照片而痛哭失声,那是一种深深的羞耻感。“但我不是故意伤害她。我只是以为,她会懂我。” 《奇葩说》之后,王嫣芸渐渐有了一些关注,但这次不是因为“裸体”,而是因为她的成长。她不再说“我要冲破虚伪的束缚”,而是说“我也学会了原谅那个愤怒的自己”。 从一个以身体抗议社会的少女,到一个平静表达自我的女性,王嫣芸的变化是巨大的。她不再需要靠震惊来被看见,而是开始相信温和与耐心的力量。 人们说她“软了”,她不辩解。她只是在微博上写下一句话:“锋芒不在嘴上,也不在身体上,而在你能否坚定地活成你自己。” 2020年之后,她彻底淡出了公众视野,有传言说她在从事写作,也有人说她在教孩子画画。 她不再回应外界,偶尔更新的社交媒体,只记录一些日常片段: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孩子在地上乱涂的蜡笔画、或者一本她正在读的书。 曾经那个让全中国震惊的“苏紫紫”,回到了最初的王嫣芸。而那场全裸采访,也被时间冲淡成一个社会文化的注脚。 可她始终是特别的。 特别在,她用青春挑战了社会的规训;特别在,她敢于在众人面前“看自己”;特别在,她经历了锋芒之后,依旧选择温柔地活下去。 她曾被误解、攻击、嘲讽,也曾是被膜拜、追捧、模仿的对象。可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证明了一件事: 一个人,即便曾以极端姿态表达自己,也依然有权利走入平凡、转身温柔,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曾经是烈火,也可以是烛光。我是谁,由我自己决定。”

0 阅读:160

评论列表

没事

没事

3
2025-07-11 14:15

就是被西方思想洗脑了而已。如果只是脱问题不大。舒淇等明星还在荧幕上脱呢。说为艺术就是胡扯蛋

月上九华

月上九华

2
2025-07-11 12:33

如果你还要参与群居生活,那么你的自由就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你的自由不能侵害别人的自由,你的自由度必须建立在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认知的自由度,超过了就必然被这个群体排除。所以,如果你坚持“绝对自由”,那么你就必须离开群体生活,封闭你和其他人的一切交集,一个人独居即可。 不要强辩什么自由无限制无对错,只问你一句:你会参加一个规定“任何人都有随意杀人的权利和随意被杀的义务”的群体生活吗?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