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云南边境,21岁的陕西小伙李谋仁握着报话机,用最后三分钟呼叫炮火覆盖自

优优谈过去 2025-07-11 10:18:32

1986年云南边境,21岁的陕西小伙李谋仁握着报话机,用最后三分钟呼叫炮火覆盖自己的阵地,与3名越军特工同归于尽。这个故事在老山前线流传了近40年,但很多细节至今仍被误传。[凝视] 4月28日凌晨,老山前线炮声隆隆,通讯兵李谋仁蜷缩在战壕里,血污的手指紧握着报话机,后方炮群正急切呼叫:“雄鹰3号,请立即修正坐标!” 这个哨所叫“李海欣高地”,以半年前牺牲的战斗英雄命名,李谋仁所在的班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7天,战士们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压缩饼干经常被炮火震落的泥土弄脏。 越军突然发动偷袭时,李谋仁背着30斤重的通讯装备在战壕里奔跑,电话线被炸断了三次,他就冲出去接了三次线。 有颗炮弹在他身边5米处爆炸,弹片削掉了他半只耳朵,这个陕西农村兵咬着牙继续修正坐标。 凌晨3时12分,3个越军特工摸上阵地,幸存战友王建国后来回忆,李谋仁被石块击中后脑,鲜血模糊了视线。敌人拽着他的腿往越南方向拖,报话机还挂在脖子上。 就在这时,染血的报话机里传出了那句惊天动地的呼叫:“向我开炮!” 李谋仁知道自己活不了了,但他不能让敌人得逞,他用尽最后力气呼叫后方炮群,请求向自己的位置开火。炮弹很快就到了,但李谋仁已经拉响了手榴弹。 战后清理战场时,战士们发现李谋仁右手食指仍保持着拉弦的姿势,身下压着炸碎的越军军服碎片。他引导的炮火当场毙敌9人,最后的手榴弹又带走了3名特工。 这个故事后来被写进了很多书里,但有些细节被传得越来越夸张。 比如有人说他炸死了几十个敌人,其实只有12个。还有人说他被拖行了几百米,实际只有10米左右。 李谋仁1965年出生在陕西旬阳的一个农村家庭,1985年12月入伍,牺牲时刚满21岁。 他姐姐李桂花后来回忆,弟弟参军时用秦腔唱了一段《杨家将》:“自古忠孝难两全,儿去边关母莫念。” 这个没给家里留下一张照片的兵,现在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墓碑朝着北方的故乡。 1986年5月12日,李谋仁被追认为中共党员,追记一等功。 老山作战期间,像李谋仁这样的通讯兵承担着极其危险的任务,他们要在炮火中维修线路,在战斗中传递情报,很多时候还要充当“活坐标”,引导我军炮火精确打击敌人。 李谋仁的故事在部队里传开后,很多年轻战士都被感动了。 一个21岁的小伙子,在生死关头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觉悟。 战友们说,李谋仁平时话不多,但责任心很强,每次执行任务都冲在前面,从来不叫苦叫累。他经常说:“我是通讯兵,战友们的命就在我手里。” 老山前线的条件很艰苦,战士们常常几天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干净水。李谋仁总是把好的留给别人,自己默默承受着一切。 现在回头看,李谋仁的选择其实很简单:要么被敌人俘虏,要么与敌人同归于尽。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选择题。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军人的血性,什么叫对祖国的忠诚。那句“向我开炮”,不仅是对后方炮群的呼叫,更是一个军人对祖国的最后承诺。 李谋仁牺牲后,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很多教材,新兵入伍时,都会听到这个故事,指导员会告诉他们: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样子。 38年过去了,老山前线早已恢复平静,但李谋仁的故事依然在流传。 每当有人问起什么是军人的担当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个21岁的陕西小伙,想起他在生死关头的那句呼叫。 那句“向我开炮”,至今仍在很多人心中回响。它提醒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如果是你,在那样的生死关头,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信源: 李谋仁——百度百科、《旬阳县志·人物传略》

0 阅读:5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