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时,最让人迷惑的是陕甘的王辅臣,坐拥八万雄兵,然后找两边要好处,要到的都是虚衔,被虚名困住,成了吃瓜观众。难道他不明白,他这种玩法,无论康熙和吴三桂谁赢了,他王辅臣都是必死。 王辅臣,祖上是山西大同人,小时候家里清贫,父母早亡。因为家道败落,他年轻时还当过宦官家的家奴,那时候日子难得很,吃了上顿没下顿。人穷志短,王辅臣就想着,怎么也得给自己谋条出路。 后来,他跟着姐夫混进了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说实话,那时候的农民军,也不见得有多少规矩,一群人混在一起,都是为了活命。王辅臣在军中,因为喜欢赌博,和姐夫翻了脸,被撵出来,无处可去,只能投奔了大同的总兵姜瓖。姜瓖觉得这小子身手不错,又能吃苦,干脆把他认作了义子,改了姓王。后来王辅臣还长得魁梧,面白无须,气势十足,打起仗来不怕死,人送外号“马鹞子”,意思是像马一样灵活,像鹞鹰一样猛。 明朝灭亡的时候,天下乱成一锅粥。王辅臣先是跟着姜瓖投降了清军。没过几年,姜瓖不满意清朝的赏赐,又反了,王辅臣跟着他一起起事。这时候的王辅臣,命大,打仗凶狠。曾经和清军对阵,连八旗精兵都不敢轻易靠近,闹得满城风雨。后头战败了,他又投降了清朝的英亲王阿济格。阿济格出事后,他又沦为奴仆,在京城里做过侍卫。后来因为表现出色,又得到了赏识,官做得不大不小,混了个御前侍卫,还跟着洪承畴南征北战,累积了不少军功。再后来,吴三桂也看上了他,把他拉进自己麾下做总兵。 可以说,王辅臣是靠着一身本事、满身胆气,从草根一步步闯进了权力圈。但他这一生太多曲折反复,哪边有利,他就往哪边靠。这种人,说聪明也好,说圆滑也罢,其实他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狡猾的“马鹞子”:三藩之乱的左右逢源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造反,天下大乱,整个南方火烧连营,北方朝廷忙得焦头烂额。这个时候,王辅臣已经是陕西的提督,手下带着数万陕甘兵。很多人都清楚,这支人马是真正打过硬仗的老兵,无论归了清朝还是归了吴三桂,都会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 吴三桂为了争取王辅臣,费尽心思。钱送了,信写了,许诺也开得不小。可王辅臣最开始并没立马站队。他先把吴三桂的招降书拿给了康熙,把自己打扮成忠心的样子,还让儿子亲自进京递信。这一招果然管用,康熙对他刮目相看,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升了官,赐了虚衔太子太保,摆明了是想拉拢他。 可是事情很快就起了变化。陕甘兵饷短缺,清廷派来的经略莫洛跟王辅臣不对付,兵中一场风波,王辅臣一怒之下起兵,杀了莫洛,这下彻底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反了,地盘在自己手里,可到底跟不跟吴三桂走?吴三桂表面上欢迎,钱也给了,封了个虚职,“平远大将军”。但吴三桂也是老狐狸,对这种墙头草始终不放心,关键的事不让他掺和,实权还是抓在自己手里。 王辅臣左右观望,既怕清廷秋后算账,也怕跟着吴三桂最后被抛弃。他的兵,一边要粮,一边要出路,可大局里他始终只是“坐山观虎斗”,哪边都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王辅臣这招儿,刚开始看像个高明的算盘,等两边拼到精疲力尽,自己再捞个便宜。可实际上,他既得不到康熙的真心,也换不来吴三桂的信任。两个大势力你来我往,真正的利益从来都不给这样的人。 乱世里,最怕的不是没本事,而是没定性。王辅臣这边和清廷打太极,那边跟吴三桂虚与委蛇,表面风光,背地里风声鹤唳。平凉、兰州这些地方,他不是没出过手,占过地,打过仗。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宁可守着自己的老巢,也不敢下死决心去豪赌一把。结果就是,看似手握八万雄兵,实际上没有一块地盘是牢牢稳住的,局势一天比一天被动。 三藩之乱后期,天下的风向渐渐明了。清军步步收紧,吴三桂那边也越来越吃力。王辅臣曾经一度攻占兰州,气势不小。按理说,这时候是个机会,他要真铁了心,完全可以南下和吴三桂大军合兵,打出个新天地。可他又怕了。固守平凉,把兵力死死攥在手里,不敢向外一步。兵力虽强,可粮草日益短缺,外援无望,局势越拖越僵。平凉被围困,城内粮尽马瘦,兵将们饿得只能煮马骨头吃。谁都明白,再拖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清军这边,康熙早就琢磨透了王辅臣的虚实。明面上依旧给他虚衔高位,背地里却让老将图海带兵围困,软硬兼施。图海看出王辅臣的软肋,派人劝降,又许以宽大。王辅臣再没别的路可走,终于投降清军。康熙表面不计前嫌,还是让他带兵作战,还给他封了个“靖寇将军”。但实际上,从那一刻开始,他再也没有自己掌控兵权的机会,所有的军务都要听命于图海调度,他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空架子。 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杀机四伏。王辅臣心知肚明,自己这些年的两头下注,早晚要被清算。三藩之乱一旦平定,朝廷肯定要秋后算账。前车之鉴摆在那,耿精忠、尚之信的下场,他看得明明白白。越到后期,王辅臣越活得谨小慎微。清廷让他回京,他推三阻四,说自己有病。其实心里早就打定主意,不打算进京“送死”。
三藩之乱时,最让人迷惑的是陕甘的王辅臣,坐拥八万雄兵,然后找两边要好处,要到的都
聆听花开
2025-07-11 04:33:34
0
阅读: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