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天,去苏联学习的刘亚楼,从战友口中得知,自己在延安的妻子凌漪竟然和一位红军干部结婚了,刘亚楼顿时觉得晴天霹雳,没想到答应等待自己的妻子竟背叛了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亚楼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偏远山村,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因生活所迫,把他托付给了同乡刘德香,养父对他不错,供他读私塾,还早早为他包办了一门亲事,但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没有感情基础,刘亚楼心里清楚,自己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很快,他就投身到了革命之中,加入红军,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斗生涯,童养媳后来被地方民团抓走,另嫁他人,这桩婚事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刘亚楼并没有过多沉溺于个人的得失,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他在部队里刻苦训练,吃苦耐劳,很快就被组织重用,在陕北担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在延安,他遇到了贠凌漪,一个来自陕西女子师范的学生,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秀才,但她选择了与家庭决裂,投身革命,在抗大学习期间,她与刘亚楼因工作接触日益频繁,两人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在1937年结婚,婚后生下一个儿子,革命环境艰苦,但他们的感情却在战火中愈发坚定。 1938年,刘亚楼被组织派往苏联进修,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离别之时,他和妻子都没想到,这一分别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误会,战争期间通讯极为困难,刘亚楼在苏联的消息迟迟传不回来,国内却传来了他在苏德战争中牺牲的消息,贠凌漪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在战友的劝导下,她最终接受了现实,并在精神极度疲惫之中再婚。 刘亚楼在苏联得知此事后,心情极为复杂,他知道妻子并非有意背弃,而是时代与战争让人身不由己,他选择继续完成学业,把全部情绪压进心底,语言学习对他来说极为困难,苏联同学苏丽娃伸出援手,长期帮助他克服语言障碍,两人在频繁的接触中产生感情,后来结为夫妻,这段婚姻持续了三年,最终因文化差异、生活理念不合而走向分离。 1945年,刘亚楼回国,继续投身革命工作,他没有因为感情的波折而分心,而是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解放战争中,此时的他,年过三十,情感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他被调往东北,担任重要军事职务,一次在大连参加报告会时,他注意到台上一位年轻女教师的发言,清晰自信,条理分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女教师名叫翟云英,是中苏混血,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苏联人,她从小在大连长大,抗战胜利后成为小学教师,后来又在医学院学习,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翟云英的外貌与才华都让刘亚楼印象深刻,几经打听后,他开始主动接触她,尽管年龄相差十八岁,但两人很快产生好感,刘亚楼多次表达诚意,最终打动了翟云英的家人,1947年5月1日,两人在大连市政府礼堂举行婚礼,简单而庄重,婚礼刚过几天,刘亚楼便奔赴前线指挥作战,战争再次让新婚生活戛然而止。 解放战争胜利后,刘亚楼继续在部队担任高级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湖南军区司令员、空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岗位,翟云英始终默默支持丈夫,从不抱怨,她坚持继续在空军医院工作,不愿依附丈夫身份调离一线岗位,她不仅是刘亚楼的贤内助,更是独立坚强的职业女性。 刘亚楼长期操劳,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65年病重入院,翟云英即使怀着身孕,也坚持亲自照顾他,细致入微,刘亚楼去世后,翟云英拒绝再婚,独自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她将丈夫的遗物、家书、照片一一保存,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个家,她的坚持与忠诚,成了刘亚楼情感旅程最温暖的注脚。 回顾刘亚楼的一生,他的感情世界与革命道路交织在一起,他曾经历过误会、失去、短暂的幸福与无奈的分别,但最终,他找到了那个能够理解他、陪伴他、支持他的人,在战争、误解与时代洪流中,每一段感情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他从未用情轻浮,也从未因个人悲喜而动摇信念。 贠凌漪的离去是时代的遗憾,苏丽娃的离婚是文化的碰撞,而翟云英的陪伴,则成了他生命中最坚定的支撑,刘亚楼从一个失亲弃儿成长为将星闪耀的开国大将,他所经历的,不只是战争与胜利,还有那些在硝烟背后无声的情感波折与人性考验。 他的爱情没有戏剧化的高潮,没有浪漫至死不渝的誓言,更多的是现实中的选择、误会与坚守,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经历,为这位将军的形象增添了更多人性的温度,也让这段跨越战火与苦难的生命轨迹,显得格外动人。 信息来源:《刘亚楼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1939年秋天,去苏联学习的刘亚楼,从战友口中得知,自己在延安的妻子凌漪竟然和一
炎烬
2025-07-10 00:19:46
0
阅读:2429
用户15xxx24
刘亚楼开国上将,不是大将。首任空军司令员,不是参谋长。
酒醉的探戈
写得丢三落四。
燕南赵北
胡说八道四野南下刘亚楼都没过江,什么事后担任过湖南军区司令员,什么时候担任过龙军参某长,刘亚楼首任空军司令员一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