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纪登奎去世前,说了一句话:“我不行了,我要死了,”那天他刚吃过晚饭,在自家院子里溜达,本来是散步消食,谁都没想到,一场彻底的告别就在几分钟后发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7月的北京,夏夜还带着几分闷热,纪登奎像往常一样,吃着简单的晚饭 —— 一碗玉米面粥,配上几颗自家腌制的毛豆,这位65岁的老人,刚刚在院子里散完步,突然感到不适,他轻声说了句"我不行了",就这样倒下了,从发病到离世,整个过程来得太快,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好好道别。 生命的最后几年,纪登奎已经从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主动要求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当一名普通研究员,在这里,他专注研究农村发展问题,常常为了调研坐着硬座火车到处跑。 退居二线的纪登奎,看起来比在任时还要忙,他总说"忙点有劲儿",为了农村调研的事,经常废寝忘食,就在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因肺炎住过院,但一出院就又投入到工作中,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写两本回忆录,一本写地方工作经历,另一本记录特殊时期的见闻,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1969年,他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和政法工作,但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作风,他定下了著名的"三不"原则:不听汇报、不看材料、不赴宴请,他更愿意直接到基层去看、去听、去了解实情。 在任期间,纪登奎创下了很多"不像领导"的纪录,他坚持自己动手整理文件,从不让秘书代劳;下基层调研时,一定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开会从不讲过头话,最讨厌空话套话,正是这种务实的作风,让他在农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纪登奎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28岁时,他就当上了许昌地委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地委书记之一,1954年,他被调到洛阳当矿山机器厂厂长,面对繁重的工程任务,他亲自带队攻坚,经常和工人们一起检修设备,身上总是沾满机油。 在河南工作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建红旗渠,工地上常能看到他挥舞大锤的身影,有时手上磨出血泡,简单包扎后就又继续干活,正是这种实干精神,让他赢得了"泥腿子书记"的美誉。 纪登奎的成长经历也很不平凡,1923年,他出生在山西武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那年,他就投身革命事业,次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放牛娃到共和国副总理,纪登奎用自己的实干精神,书写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 这样一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最后的告别却异常简单,追悼会只有400多人参加,没有繁文缛节,连讣告也十分简短,就像他一贯的作风那样低调,但在人们心中,这位"泥腿子书记"留下的精神财富,远比任何华丽的悼词都更有价值。 1938年,15岁的纪登奎在太行山区参加了抗日武装,当时的他,还是个瘦小的山里娃,但革命的火种已在心中点燃,他先是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随后正式入党,成为当地青年救国会的骨干,那时的纪登奎,整天带着年轻人搞武装、支援前线,干劲十足。 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指挥员,纪登奎靠的是过人的胆识和务实的作风,他不怕吃苦,头脑灵活,很快就在基层工作中崭露头角,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冀鲁豫地区担任过豫西区党委工作团书记、鲁山县委副书记,带领群众搞土改、剿匪,把基层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新中国成立后,纪登奎的仕途可以说是一路顺风,但真正让他受到重视的,是1951年那次难得的机遇,那年春天,毛主席南下途经许昌,纪登奎在专列上汇报工作,面对最高领导人,这个28岁的年轻干部不卑不亢,脱稿讲述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工作情况,他的表现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就被提拔为许昌地委书记。 上世纪五十年代,纪登奎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带领全厂职工战天斗地,硬是让工厂提前投产,工人们常能看到他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那时的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普通工人。 但纪登奎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他一生对农村工作的执着,即便当上了副总理,他仍然心系农村,每次下基层,他都要实地走访,了解农民生活,家人说他是个"工作狂",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1980年,纪登奎主动请辞领导职务,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但他心里明白,自己更想潜心研究农村问题,于是,他来到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退居二线后的纪登奎,生活简单而规律:早上练字,下午看书,傍晚散步。 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邻居们都说他和普通老人没什么两样,他的饭菜很简单,生活也很节俭,但只要谈起农村发展,他的眼睛就会放光,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考虑着农村的事,还想着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书。 信息来源:《纪登奎同志遗体在京火化》,《人民日报》,1988年8月5日第1版
关于姚策儿子改名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点! 还记得他之前表示不想让孩子改名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