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想赶上美国?我活着的时候是没戏了”,你敢相信这样的话竟然出自 2014 年 一个中国教授口中,他的言外之意更是中国150年都无法超越美国。 这事得从2014年博鳌论坛说起,北大教授张维迎当着全球嘉宾的面甩出句狠话:“中国创新想赶上美国?我活着的时候没戏!”更绝的是主持人问他能活多久,老爷子咧嘴一笑:“估计活不过150年”。 想想挺有意思,当时咱们高铁里程刚破1万公里,新能源汽车还在襁褓中,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能绕赤道一圈半,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卖得比奔驰还贵。 那位说活不过150年的教授,现在每次坐复兴号是不是都觉得脸疼?张教授当年可不是随便放炮,他提出两个硬核观点:创新需要自由竞争的土壤,还得有铁打的产权保护。 更狠的是他直接把矛头对准国企,说混改不彻底就是给腐败留后门,这些话当时听着刺耳,现在琢磨确实戳到些痛处。 看看华为被制裁就懂了,没有自主创新的芯片,手机做得再漂亮也白搭,但中国航天人用长征五号把天宫送上太空,量子计算机“九章”算得西方专家直挠头。 这些巴掌和甜枣都在提醒我们:创新这条路,既要听批评的声音,更得有自己的节奏。 张教授的悲观预言其实暴露了知识精英的认知惯性,就像当年马车夫坚信汽车永远跑不过骏马,这些专家总用静态眼光丈量动态发展。 但现实往往更戏剧性,中国在5G、特高压这些新赛道直接换了游戏规则。 咱们科研经费八成以上靠企业自筹,可基础研究投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更魔幻的是,搞出颠覆性创新的往往是被“非主流”团队。 就像大疆无人机,当年在高校实验室根本入不了专家法眼,制度补丁正在打上,去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专门加了“宽容失败”条款,深圳甚至给科研人员设了“试错保险”。 但最关键的还是文化基因要变,别再让论文数量压过实际价值,别再把跟风模仿当成稳妥选择。 看看德国日本就知道,真正的创新强国不是靠几个天才,而是整个社会对技术的信仰。 当我们的孩子不再扎堆考公务员,当企业家愿意为十年后的技术下注,那张教授的150年预言自然就成了历史笑话。 所有对创新的低估,终将被创新本身打脸! 【评论区聊聊】:您说下一个让世界惊讶的中国技术会是什么?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张维迎:中国创新想赶上美国? 我活着的时候没戏
“中国创新想赶上美国?我活着的时候是没戏了”,你敢相信这样的话竟然出自2014
月光如水照归人
2025-07-09 20:27: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