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7日,79岁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因病离开人世。妻子唐筼平静地料理完陈寅恪的后事,对家里人说:“我也该出去了。”45天之后的11月21日,这个中国好妻子,追随着她一生的爱人而去,时年71岁。 陈寅恪,字鹤寿,189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祖籍江西义宁。他家是书香门第,祖父陈宝箴做过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有名的诗人。他从小跟着私塾念书,脑子特别好使,十几岁就精通古文。后来,他跑去德国柏林大学读书,学了梵文、巴利文、蒙古文,还顺手把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全搞定了。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教书,专攻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写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样的硬核著作。史学界大佬傅斯年说他“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评价可不是随便给的。他的学问深得像个无底洞,但生活上他就是个“书呆子”,连穿衣吃饭都得靠老婆。 唐筼28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36岁的陈寅恪。两人一见如故,聊起学术、诗词,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1928年8月,他们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行,几个朋友送了点诗画就算贺礼。 婚后,唐筼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当陈寅恪的“后勤部长”。她不仅得管家务、带孩子,还得帮丈夫抄写文稿、整理资料。陈寅恪这人,脑子全花在学问上了,生活能力基本为零。唐筼本来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为了这个书呆子老公,她硬是学会了做饭、种菜、养花,甚至还得处理大家庭的复杂人际关系。1930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时,唐筼得了心膜炎,诱发了心脏病,从此身体就一直很弱,靠吃药硬撑着。她这病挺严重,随时可能出大事,但她从没跟陈寅恪抱怨过一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的生活彻底乱了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寅恪带着唐筼和三个孩子,从北平开始逃难,辗转天津、长沙、梧州,最后到了香港。那时候,最大的孩子才9岁,最小的才4个月。他们在济南火车站上车,挤得连车门都进不去,只能从窗户爬进去。到了香港,陈寅恪还得跑去云南教书,唐筼带着孩子留下来,差点因为心脏病复发丢了命,幸好有朋友帮忙才挺过来。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人想拉拢陈寅恪,让他办什么东方文化学院,还砸了40万日币。他一口拒绝,带着全家仓皇逃到内地,先在广西大学教书,后来又去了成都燕京大学。这一路颠沛流离,吃不饱穿不暖,陈寅恪的眼疾越来越严重,1945年因为视网膜脱落彻底瞎了。 陈寅恪失明后,日子过得更艰难了。他这人,学问再大,生活上也完全是个“废柴”。唐筼身体本来就不好,还得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帮他查资料、读报纸、回信。她还买了只怀胎的黑山羊,学着挤奶给陈寅恪补营养,每次挤完一小碗,自己都累得头晕眼花。为了让家有点生气,她在租来的破院子里种上葡萄藤、扁豆,还搭了个牵牛花架,硬是把苦日子过出了点诗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定居广州,生活稍微安稳了点。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挺照顾他们,特意在陈寅恪家门口修了条白色甬道,方便他散步。唐筼经常搀着他,在甬道上慢慢走,聊些诗词和往事。 1962年,陈寅恪73岁那年,洗澡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腿股骨断了。从那以后,他只能躺在床上,生活全靠唐筼伺候。她自己也一身病,腿脚不利索,还得帮丈夫翻身、喂饭、擦身子。陈寅恪这人,性子倔,病痛折磨得再厉害,也很少吭声。唐筼也是个硬气的人,从不喊累,默默把家撑着。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为心力衰竭和肠梗阻去世,享年79岁。唐筼料理完后事,整理了丈夫的书稿,嘱咐儿女好好保存。她没掉一滴泪,平静得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丧礼后,她把药瓶搁在桌上,说了句“我也该出去了”。从那天起,她不再吃药。她心脏病严重,停药没几天,身体就撑不住了。11月21日,她安安静静地走了,享年71岁,离陈寅恪去世正好45天。
1969年10月7日,79岁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因病离开人世。妻子唐筼平静地料理完陈
杰彦评娱乐
2025-07-09 15:3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