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春天,朝鲜的山坡上,金达莱开得正盛,远处山路蜿蜒,志愿军的士兵们带着铁锹,缓缓走向一座无名的坟墓,他们的任务是将两位烈士的遗骸迁入刚刚建成的烈士陵园,可就在他们准备下锹时,一位年迈的朝鲜老妇人突然扑了上来,紧紧抓住坟头,神情激动,泪流满面,她的动作坚定而执拗,仿佛护着自己的亲人。 士兵们一时愣住了,这个场面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迁坟行动,不曾料到会有人前来阻止,老妇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死死抠进泥土里,仿佛要将墓碑牢牢地钉在地里,她不愿让人碰这个坟,那种悲恸的情绪,不是为了形式,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牵挂。 几天后,随着调查的深入,士兵们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座坟里埋着的,不是别人,正是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他在五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被安葬在这片山坡上,而那个拼命护住墓碑的老妇人,就是朝鲜百姓朴真真,她说这坟是她儿子的,并不是错认,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情感——她把毛岸英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时间回到1950年冬天,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毅然出兵,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作战环境异常艰苦,毛岸英作为一名随军参谋,化名“刘秘书”,参与了作战指挥部的工作,他穿着普通军装,吃住与战士们一样,即便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也从不提起,更不愿接受特殊待遇。 尽管负责的是机要工作,但毛岸英并不局限于坑道里的事务,他常常走出指挥部,深入朝鲜的村庄,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有时候,他会蹲在田埂边,帮村民挑水、运粮,尽管语言不通,但他总能用微笑和手势传达善意。 一次美军轰炸中,毛岸英发现前方村庄起火,他听到有孩子被困在火场中,二话不说就冲了进去,那是一场猛烈的空袭,燃烧弹将木屋点燃,火光冲天,他没有任何防火装备,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意志,硬生生地从火海中救出了一个小女孩。 那个小女孩,就是朴真真的孙女,毛岸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滚落的火梁,背部被严重烧伤,棉衣焦黑,几乎贴在皮肤上,他把孩子紧紧护在怀里,直到火势减弱,事后,他没有告诉别人这件事,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是在恢复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战争继续,毛岸英依旧在前线,在敌机再次空袭时,他所在的指挥坑道被重点打击,一颗炸弹落下,爆炸瞬间,他牺牲了,年仅28岁。 消息传回北京,毛泽东得知长子牺牲,沉默良久,他没有召开追悼会,没有公开哀悼,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打仗嘛,总要死人的,”作为父亲,他内心悲痛;作为国家领袖,他更清楚,不能让个人情感影响国家大局,军委原本打算将毛岸英的遗体迁回国内,与其他英烈一同安葬,但彭德怀写信建议:毛岸英应当和战友们一起留在朝鲜,这样才不会显得特殊。 毛泽东在信上写下八个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以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搞特殊,儿子既然是志愿军的一员,就应与战友们同在,长眠异国。 战争结束后,志愿军决定将毛岸英与另一位烈士高瑞欣的墓迁入新建的烈士陵园,消息传出后,朴真真听闻赶来,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跑到墓前,挡住迁坟的行动,她无法接受这个“儿子”的离去,对她来说,那不仅是战争中的恩人,更是她在苦难岁月里唯一的光亮。 她每天都会带着孙女去扫墓,风雨无阻,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她会轻轻擦去墓碑上的灰尘,会将刚采的金达莱花放在碑前,她从不知道这个“刘秘书”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救了自己的孙女,还曾帮她种过地,送过粮。 直到那天,志愿军告诉了她真相,她愣住了很久,泪水在脸上滑落,然后,她缓缓地转身,面向北京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朝鲜最庄重的礼节,不是为了某个国家的领袖,而是为了那个曾在火海中抱着孩子不放的战士。 毛岸英的遗体最终被安葬在桧仓烈士陵园,与战友们并肩,陵园里有237级石阶,象征着237万名志愿军将士,这些阶梯仿佛通向天际,也仿佛是一种无声的纪念,陵园大门上“浩气长存”四字苍劲有力,透出一股不屈的精神。 如今,陵园里的松树郁郁葱葱,金达莱年年盛开,朝鲜的老人仍会带着孩子前来献花,中国游客站在墓碑前,常常会听见风声中仿佛传来当年志愿军教朝鲜孩子唱《东方红》的声音。 信息来源:新华网2012.11.22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8 21:41: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