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教育家叶公超与堂妹发生不正当关系,两人的地下关系被妻子袁永熹发现后,婚姻破裂,袁永熹带着孩子去了美国,晚年时,叶公超一直期盼着妻子能够带着孩子回他身边,可直到他死,妻子都没回来看他一眼,甚至就连他的葬礼也没有参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冬天,台北一家医院里,77岁的叶公超躺在病床上,手中紧握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同一时刻,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实验室里,袁永熹正专注地调试着显微镜,这两个曾经最亲密的人,此刻却隔着太平洋,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叶公超出身名门,祖上几代都是进士,父亲也做过知府,不过他自小失去双亲,是叔叔叶恭绰将他抚养成人,叶恭绰在民国时期也是位显赫人物,既当过官员,又精通收藏,在叔叔的严格管教下,叶公超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年轻的叶公超可谓前途无量,1918年考入南开中学后,他很快就远渡重洋,先后在麻省赫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求学,1926年学成归国时,22岁的他就被北京大学聘为英文系讲师,此后,他又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桃李满天下,还培养出了钱钟书、季羡林等学术大家。 而袁永熹同样不是等闲之辈,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曾是袁世凯的幕僚,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她凭借自己的才学考入燕京大学,在校园里,她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著称,更因其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备受瞩目。 1931年,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时任教授的叶公超与品学兼优的袁永熹相识,这对才子佳人很快坠入爱河,于当年6月底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在外人眼中,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 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安全考虑,叶公超将袁永熹和孩子们送往美国,这一分离,却成了他们婚姻的转折点,在这段聚少离多的岁月里,叶公超开始与自己的堂妹叶崇范走得越来越近。 说是堂妹,其实叶崇范是叶家收养的,与叶公超并无血缘关系,1938年,叶公超因保护毛公鼎被日军逮捕,正是叶崇范出谋划策,用赝品替换真品,才助他脱险,在朝夕相处中,两人的关系渐渐逾越了亲情的界限。 1945年战争结束,袁永熹带着孩子回到中国,却在整理丈夫衣物时发现了叶崇范的情书,面对妻子的质问,叶公超坦然承认了这段感情,却又表示不愿离婚,这个打击让袁永熹彻底看清了这段婚姻的真相。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袁永熹既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与叶崇范正面冲突,她只是默默收拾行装,带着孩子再次离开,选择了远赴美国重新生活,这一走,就是四十年,她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出了她的答案。 叶公超或许从未想过,袁永熹的离开会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1949年,他随国民党迁往台湾,表面上仍是风光无限的外交官,内心却开始品尝孤独的滋味。 堂妹叶崇范在舆论压力下也选择了离开,那些流言蜚语像一把锋利的刀,切碎了叶公超多年苦心经营的声誉,曾经那个风度翩翩的才子,开始在台北的官场上显得有些落寞。 而在大洋彼岸,袁永熹用自己的方式重建着人生,她在加州大学找到了一份研究员的工作,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照顾两个孩子,生活虽然忙碌,却让她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她从不向叶公超伸手要一分钱,用独立和坚韧诠释着一个知识女性的尊严。 叶公超开始频繁地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袁永熹,他写信、托人带话,甚至尝试去美国见她,然而,每一次尝试都石沉大海,袁永熹既不回应,也不离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叶公超明白,有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1961年,叶公超因外蒙古进入联合国的争议而卸任驻美大使,回台湾后只能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闲职,昔日意气风发的外交官,逐渐被时代边缘化,而此时的袁永熹,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 步入晚年的叶公超,身体每况愈下,他开始迷恋书法绘画,似乎想用艺术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在病榻上,他常常凝视着那张全家福,喃喃自语着悔恨的话语,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最终没能挽回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在台北去世,临终前,他一直念着袁永熹的名字,期待着最后一面,然而,袁永熹始终没有出现,她在实验室里得知这个消息时,只是摘下眼镜擦了擦,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叶公超的离世在台湾掀起一阵波澜,但袁永熹连追悼会都没有参加,她用四十年的沉默,给这段婚姻画上了句号,这个选择,既是对过往的了断,也是对自我的救赎。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叶公超》《袁永熹》
1977年,教育家叶公超与堂妹发生不正当关系,两人的地下关系被妻子袁永熹发现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5 20:39: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