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怎么能用侵略者的名字命名呢?7月4日,香港议员何君尧建议香港政府,将维

春风话趣事 2025-07-05 22:33:10

中国的土地怎么能用侵略者的名字命名呢?7月4日,香港议员何君尧建议香港政府,将维多利亚公园和皇后大道等具有殖民色彩的名字换成中国杰出人物名字,并将英国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   信源:观察者网——何君尧:建议给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改名   香港的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这些名字听着熟悉,却也透着一丝微妙的尴尬。   最近,香港香港议员何君尧大胆直言,要为这些地标“正名”,甚至要把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请走,换上林则徐铜像。   这番话不但听着在理,而且也并非空穴来风。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代,是大英帝国在全球“跑马圈地”的巅峰。也正是在她任内,中国输了鸦片战争,香港岛被割让。   所以,“维多利亚”这个名字,在香港的历史坐标里,从来就不是什么中性词,它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侵略与屈辱。   议员何君尧说得更白,他觉得市民天天逛维多利亚公园,很容易就忘了维多利亚到底对中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不知不觉中,伤痛甚至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林则徐——民族反抗的代表。若是把这两人的塑像摆在一起,历史的张力瞬间就拉满了。   何君尧的逻辑很直接:如果暂时不能移走女王像,那就在旁边立一座林则徐像,搞个历史对质,“把肮脏面拿出来给人看”,让大家自己品品这段历史的真相。   其实,这股“去殖民化”的风,早就开始吹了。早在2015年,就有人大声疾呼。而这些年,特区政府也确实在系统性地行动。   最明显的变化在纪律部队:从前英式步操的“Yes,Sir!”,变成了如今中式步操的“是,长官!”。法律条文里“女皇陛下”、“总督”这类词汇也被一一清除。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何君尧的提议,就显得顺理成章。而且他也不是心血来潮,前几年就提过用岳飞、金庸、李小龙这类中国人的名字给公共场所命名。   这次不过是把矛头对准了最核心的几个符号:皇后大道、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公园。甚至,他还盯上了法官头上的假发套,认为这些都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然而,这笔账算起来远没那么简单。支持者觉得,这是迟来的正义,是香港洗刷历史尘埃、真正回家的象征。   可反对的声音同样响亮。许多市民担心这种“一刀切”会切断香港的记忆。毕竟,皇后大道早已因一首老歌成了几代人的文化符号,维多利亚公园也承载了无数家庭的周末时光。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香港有上百处英国风格的法定古迹,改一个地名,背后是地图、市政、民政等无数个系统的联动更新,这笔钱谁来出?   而香港历史殖民遗留问题如此严重,难以拔除,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   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6年,西方文化与制度的长期灌输,使得香港社会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殖民印记。   香港部分学校的教育体系到现在仍未能彻底摆脱殖民时期的影响,国民教育的缺失导致一些学生对国家认同感淡薄,分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散布“港独”言论,误导学生。   同时特区政府在管治威信上长期低落,部分香港居民对西方文化和殖民历史存在复杂的“恋殖”情绪,这种情绪导致一些人在心理上难以完全认同国家。   香港回归后,一些民生问题如房屋短缺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香港在回归后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或许可以看看别的城市是怎么做的。上海和武汉对待租界历史建筑,没有一概推倒,而是保留其外壳,通过设立铭牌、重写历史解说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教育意义。   这样既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又没让侵略者继续以胜利者的姿态占据公共空间。也有议员建议,多用李小龙、谢婉雯医生这类香港本土杰出人物来命名,更能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说到底,这不只是一场换路牌、改雕像的运动,而是在香港这片土地上,一场关于“我是谁”的深刻自问。

0 阅读:124
春风话趣事

春风话趣事

春风话趣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