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市场,不同品牌之间的玩法,现在出现了“寻米”的苗头,也就是寻找小米成功的秘诀,去解决自己品牌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虽然学习友商是对的,但如果你找错了方向,借鉴错了产品的定义,很容易给自己弄出一个完全卖不出去的车型。 因为目前为止,我真没发现有几个友商看懂了小米,甚至有些品牌的管理层还会在微博上胡说八道,这都很危险。
现阶段比较稳妥的做法是,维持自己品牌的调性,不要管小米,小米走的本来就是小众车型的路线。但可以和小米一起参与到汽车文化的氛围中来。汽车文化不是只有跑圈的,它还有很多不同纬度的玩法,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就蛮好。
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产品去正面打su7和yu7,你们本来就不是一个领域的车,也不是一个领域的目标人群,你强行打小米,只会搞乱自己车型的定位,即使在某些地方赢了,也拿不走小米的车主,否则小米没来之前,他们早就买了你们的车。
那帮天天围着小米舆论转的品牌,现在自己的产品线乱七八糟,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营销节奏了,这就是盲目对标小米的后遗症。就好像之前盲目对标红米手机的友商,全被打蒙了,连产品定位都打没了。 后来反应过来了,不再对标了,一下就好起来了。
小米的打法,只适合小米,其它人混进来,很难收益最大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进来,大家一起友好的玩耍,而不是带着小心思进来混赚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