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沈阳大火之后,一年之内就赚到了两个亿,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本山表示公司演员的40%收入,都要给公司,得知这一新规后,小沈阳果断选择离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小沈阳凭借春晚小品《不差钱》一炮而红,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那段时间只要电视一打开,他的身影基本随处可见。 上节目、拍广告、演电影,几乎不间断,据说他在爆火后的一年时间里就赚了两个亿。想想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来自东北二人转舞台的普通小演员,突然身价暴涨,站在了娱乐圈的金字塔顶端。 不过,小沈阳的爆红并没有延续太久。在他事业最火的时候,赵本山的一项“新规”让这个原本红红火火的局面起了变化。 公司决定调整旗下艺人的收入分成,从原来的二八分成变成四六分成——也就是艺人拿60%,公司拿40%。小沈阳得知这个新规之后,果断选择了离开。 说实话,小沈阳刚出道那会儿,生活并不容易。跟大多数二人转艺人一样,他和老婆沈春阳在剧场里一场演出就挣几百块钱,很多时候还得贴车费吃饭钱。后来他拜在赵本山门下,开始有了登台的机会,但也就勉强糊口,离“火”还差得远。 转机发生在2009年春晚,赵本山带着他上了小品《不差钱》,观众一眼就记住了这个说话阴阳怪气、戴花发卡、动作夸张的小伙子。 之后,小沈阳立刻被各大综艺和广告商盯上,出场费、水涨船高,一年时间里就挣了两个亿。这速度,可以说是“火箭起飞”。 小沈阳火了,钱也赚了,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原来,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公司最早的艺人分账方式是二八分成,也就是说艺人拿80%,公司拿20%,这在演艺圈里算是非常仁义的分法了。 但随着越来越多徒弟被带火,赵本山觉得公司付出的资源、团队、人力太多,光靠20%的抽成根本覆盖不了成本,于是就推出了新规:统一四六分成,不管是谁,只要是本山传媒旗下的演员,统统都按这比例来。 这一改,问题就来了。对于一些一年也没几场演出的艺人来说,这个分成没太大影响,反正也挣不了多少钱,能靠公司给点活就不错了。 但对于像小沈阳这种“一年吸金两个亿”的大红人来说,40%的抽成就是八千万,这不是小数。 再加上艺人还得交税,可能最后真正进自己兜里的钱还不到一半。小沈阳心里肯定不舒服:这火是我自己烧起来的,凭啥公司拿我这么多钱? 于是,小沈阳选择离开。他觉得自己已经红了,有流量有市场,不靠赵本山也能混出一片天。这个决定也让外界议论纷纷。 但现实并没有像小沈阳想的那么顺利,离开本山传媒之后,他的曝光度肉眼可见地下降。虽然偶尔接了点综艺节目,也拍了些影视剧,但都没再掀起什么大风浪。渐渐地,观众对他的热情也开始冷却。 说到底,在娱乐圈,光靠“红”是不够的,资源、团队、包装都很重要。赵本山虽然不是娱乐圈的“资本大佬”,但在东北文艺圈和央视舞台上,还是有相当的分量。他不只是一个师父,更是一个强大的靠山。 离开了赵本山,小沈阳少了一个“保驾护航”的人,也就意味着要独自面对复杂的娱乐圈。 这时候有人开始替他惋惜,说他当初不该太急,也有人说他太现实,只顾眼前利益,忘了师父的提携。 那赵本山这40%到底收得冤不冤? 其实在演艺圈里,抽成比例五花八门。有的公司给艺人签死合同,演出费对半分还不算,连广告、代言、商演都统统要拿走一半以上。 而有些MCN或者经纪公司搞“阶梯分成制”:你前期红,公司资源多,公司拿得多;等你火了,有自主能力了,公司就让你多拿点。 本山传媒采用的其实是“统一四六分成”,对一些顶流艺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划算,但从公司角度看,这样有利于维持整体的制度稳定。 赵本山自己也说过,培养一个红人不容易,从剧本、台词、形象、资源对接,到背后处理黑料、扛事儿,都是公司团队在支撑。 比如有些徒弟直播带货出问题,还是赵本山半夜爬起来帮忙解决。所以公司抽成,不只是拿钱那么简单,也是“兜底”的一种成本。 看看郭德纲那边的德云社,也不是百分百自由。早期德云社也收徒、养徒、给资源,但后来不少徒弟单飞或者“赎身”离开,说到底就是为了更自由的分账。郭德纲后来也学聪明了,逐渐放松约束,改用“合伙人制度”,你红你自己挣,公司不强收。 本山传媒的“公司制”模式就相对严格多了,师父更像老板,徒弟更像员工。这就决定了,只要你还挂在公司名下,就得遵守公司的规则。 小沈阳离开赵本山,可能是情绪上的爆发,也可能是战略上的选择。有人说他太现实,也有人说赵本山太强势。但无论怎么看,红得快的确有红得快的代价。
2009年,小沈阳大火之后,一年之内就赚到了两个亿,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本山表示公
爱心扯体育
2025-07-05 18:46:04
0
阅读:141
用户10xxx14
跳樑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