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画家龙某在《我所看见的未来》一书中提及“2025年7月5日大地震”的梦境记录

书影谈谈 2025-07-05 16:54:08

日漫画家龙某在《我所看见的未来》一书中提及“2025年7月5日大地震”的梦境记录,引发全球惊慌。 #日本政府辟谣末世预言# 尤其在港台地区,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亿次,其中繁体中文内容占比显著,加剧了谣言扩散。这一现象足以说明自然灾害对公众的深层影响力,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创伤记忆被重新唤醒,而网络算法助推的夸张渲染进一步削弱了理性判断。 尽管科学界一致辟谣,但恐慌已转化为实际经济损失: 航班与订单暴跌。香港大湾区航空削减仙台、德岛航线,6月底赴日预订量骤降83%;台湾游客取消金泽市酒店订单,导致7月5日入住率腰斩(从90%跌至50%)。 替代旅游兴起。部分游客转向澳洲、迪拜等地,日本旅行社被迫调整产品线,长线游咨询量增长40%。 本地化冲击。鹿儿岛民宿因地震群(两周超千次)遭退订,居民同时承受地质风险与经济压力。 日本官方与学者多维度反击谣言: 技术层面。气象厅强调地震预测需精确时间、地点、规模三要素,当前科技无法实现,斥预言为“骗局”。 地质分析。鹿儿岛频繁小震属板块常规应力释放(震群型地震),反降低强震概率,与南海海槽大地震无关联。 创作者澄清。龙樹諒本人否认预言属性,呼吁以梦境记录“提升防灾意识”,而非制造恐慌。 此次事件暴露两大矛盾。科学传播的滞后性与网络流量的灾难消费逻辑。频繁小震本是自然常态,却被强行关联到“末日叙事”。公众更应关注权威机构动态(如日本气象厅海啸预警系统),优化个人应急方案。 例如参考吐噶喇列岛居民做法:储备物资、规划避难路线、调整心理预期。真正的防灾不是择日避祸,而是日常的准备与清醒的认知。 同济大学研究员尹京苑的总结直指核心:“若地震预测精确到天,百分百是谣言。恐慌源于未知,而科学的意义,正是将未知转化为可应对的风险。” 【注】图片及参考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

0 阅读:9
书影谈谈

书影谈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