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的一架战机被日军给击落了,于是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飞行员竟落到了日军的阵地上,随之一群鬼子包围了他,最后没想到的是,这位飞行员的举动竟让日军大为赞扬。 1937年8月17日中午,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遭中国空军轰炸后,上海虹口上空硝烟弥漫。21岁的阎海文驾驶着2510号霍克Ⅲ型战机,在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上空完成俯冲投弹后,机尾突然腾起黑烟,这架战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右翼,油箱开始漏油。 根据《中国空军抗战史》,阎海文放弃在市区迫降的机会,咬牙控制飞机转向真如镇郊野,直至跳伞。降落伞受东南风影响偏离预定区域,径直飘向日军阵地,下方数十名日本兵已举枪戒备。 日本《每日新闻》战地记者九鬼善隆在1937年8月19日的报道中写道:“降落伞像片秋叶飘向阵地时,士兵们都在喊'抓活的”。 日军《中国方面海军作战》与中方档案均记载:阎海文落地后立即以手枪还击,借降落伞隐蔽。日本防卫厅战史室《中国方面海军作战》承认,有3名陆战队员当场中弹身亡。 弹尽之际,日军指挥官暂停攻击,用中文喊话:“投降可保性命!”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目击者证言,阎海文当时用东北口音喊了句“中国无被俘空军”,随即举枪自戕。 日军用松木立碑,陆战队参谋长远藤芳雄亲手写下“中国空军勇士之墓”。日本《朝日新闻》8月21日特别报道中写道:“所有士兵向墓碑敬礼,这种对敌人的敬意在战场上极为罕见”。 据日本《历史写真》记载,阎海文的遗物于1937年11月在东京游就馆展出,吸引逾2万名日本人参观。这个细节反映出当时日本社会对这位中国飞行员勇气的复杂态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航校档案显示,阎海文1936年战术考核全科“优等”。他的同学张光明在回忆录里提到:“海文总说东北人学飞行有特殊使命,每次训练都加练半小时”。 1931年沈阳沦陷期间,阎海文目睹父亲遭日军殴打致残,这段经历被《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记载,成为他投身空军的动力。 8月14日杭州空战中,阎海文驾驶的战机中弹37处,最终成功迫降。当时《申报》记者拍下的照片里,这个年轻人正在数机翼上的弹孔,脸上还带着笑。 这张照片后来被制成明信片在前线流传,背面印着他写给母亲的信:“男如战死,望母勿悲,儿为民族争光矣。”这句话成为当时激励前线将士的精神支柱。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证实,阎海文使用的美制M1911手枪为航校标准配枪。2015年,日本收藏家向中国捐赠一批战场文物,其中刻有“2510”编号的枪套被确认为阎海文遗物。 阎海文的女友刘月兰后来成为战地护士,这个信息来自南通市档案馆保存的1938年红十字会名册。根据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管理处记录,刘月兰1949年后定居南京,每年忌日必携白菊祭扫。 2005年央视《重访》栏目采访她时,老人对着镜头说:“他那会儿总说,天上打不过就往地上打,地上打不过就用命打。”这句话道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战斗哲学。 日本老兵东史郎日记记载,1937年10月其部队军官曾以阎海文为例训导士兵。而根据台湾“国史馆”藏档,1940年八路军缴获的日军日记本里,仍有士兵抄录着阎海文的碑文照片。 阎海文牺牲六天后,他的同学沈崇诲在长江口驾机撞向日舰“出云号”。这种精神传承体现了那一代中国空军的血性担当。 1937年9月《大公报》社论评价:“阎海文之死,向敌昭示中国军人不可征服的气节。”如今在台北松山机场的空军军史馆,阎海文的铜像与其它370位烈士并列,底座刻着航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这个21岁东北青年用37个弹孔、5条日军性命和最后一颗子弹,诠释了什么叫“中国无被俘空军”。他的选择改变了敌人对中国军人的认知,也为后来者树立了精神标杆。 【信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空军烈士阎海文:被击落跳伞后毙日军自尽
1937年,中国的一架战机被日军给击落了,于是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飞行员竟落到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05 16:34:17
0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