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力,南下干掉越南!政府高层却说你想造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12月,蒋介石在接连丢失辽沈、淮海等关键战役后,大陆败局已定。 12月10日,他乘飞机从成都退守台湾,从此再未踏上大陆。 与此同时,“代总统”李宗仁远走美国,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桂系核心将领白崇禧则退至海南岛。 尽管分隔两地,白崇禧与蒋介石仍未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秘密谋划着下一步行动。 困守海南期间,白崇禧深感解放军渡海解放该岛的压力迫在眉睫。 为求脱困并为国民党寻找新的出路,他给蒋介石写了一封密信,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构想——“入越计划”。 令孙元良、罗广文、王陵基等川籍将领率部在四川复杂山区打游击。 确保胡宗南、李弥、余程万等将领控制川、滇关键机场,保障海南、台湾的空中补给线。 集结贵州的国民党主力部队,逐步向中越边境转移,最终进入越南境内。 夺取越南基地,入越后,各部协同作战,消灭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力量,控制越南北部。 依托越南的土地和资源,在中越边境建立稳固根据地,休养生息。 待实力恢复后,再图北上反攻大陆。 若解放军追击入越,则将内战国际化,借国际力量牵制对手。 白崇禧的算盘是,利用越南作为跳板,甚至不惜灭掉胡志明政权以获取地盘,最终实现反攻。 蒋介石收到信后,反应耐人寻味。 他既未明确批准,也未断然否决,而是在文件上批示:“转饬驻越部队恪守军纪,力避发表政治言论。” 随后将信件转交给心腹重臣、时任“国防部长”兼战略顾问的顾祝同处理。 此举表明蒋对该计划有一定兴趣,至少是默许进行可行性评估或前期准备。 历史没有给这个计划留下时间窗口。 蒋介石犹豫不决,迟迟未能下达执行命令。 与此同时,解放战争进程远超国民党预料。 大陆迅速完成解放与政权巩固,海南岛也于1950年4月被解放,白崇禧仓皇逃往台湾。 “反攻大陆”终成泡影,“入越计划”彻底流产。 那么,即便蒋介石当时拍板,这个计划有成功的可能吗? 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国民党军心已溃,1949年底的国民党军队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从傅作义北平和平改编,到陈明仁长沙起义、程潜湖南投诚,再到川滇等地将领纷纷起义或解散部队,士兵厌战逃亡者众。 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到极点。 这样一支败军,强行驱往人生地不熟的越南,去对抗为民族独立而战、本土作战的越盟武装,胜算渺茫。 越南局势不允许。 1954年奠边府战役前,越南仍是法国殖民地。 法国殖民当局绝不可能允许数万乃至十多万成建制的国民党武装大规模、有组织地涌入其控制区,更不可能容忍其旨在颠覆当地政权的军事行动。 这直接威胁法国在印度的统治权威。 历史已有先例。 1949年底,国民党将领黄杰率数万残部败退入越,立即被法军缴械,全体官兵被关押在集中营多年,直到朝鲜战争后才被遣送台湾。 零星败军尚且如此,何况有组织、有战略目的的“入越计划”? 即使法国出于利用心理暂时收容,也必将其视为炮灰,国民党军最终只会为他人做嫁衣,自身难保。 因此,无论从国民党军自身状态,还是越南的地缘政治现实来看,白崇禧的“入越计划”都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大胆有余,却严重缺乏现实基础和可操作性。 这也印证了周恩来总理后来对白崇禧的评价:“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 这位精于战术的“小诸葛”,在战略眼光和政治洞察力上,终究存在致命的短板。 主要信源:((光明网——走近真实的白崇禧))(商都网——周恩来为何评价白崇禧“有指挥才能无政治远见”)
1949年,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反正打不过解放军,不如集中全部兵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05 00:49:31
0
阅读: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