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

猫猫背茹茹 2025-07-04 18:20:28

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打劫就来吧!” 那年冬天,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刺骨,何香凝站在摇晃的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太平山轮廓,手里攥着最后一批抗日物资清单。 这位廖仲恺的遗孀刚组织完香港妇女救国会的秘密会议,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消息就传遍了街头巷尾。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日军飞机已经开始在九龙上空盘旋,英国殖民政府的米字旗在硝烟中显得格外单薄。 何香凝的撤离计划原本天衣无缝,她通过地下渠道租到的这艘渔船,船舱夹层里藏着二十箱医用纱布和奎宁。 船老大是惠州老乡,拍着胸脯保证能趁着夜色穿过日军巡逻线。 谁也没想到刚驶出鲤鱼门,三艘快艇就追了上来,探照灯把海面照得雪亮,子弹打在船艏的木板上,木屑飞溅中,船工们吓得趴在了甲板上。 "停船!检查!"快艇上传来生硬的粤语喊话,船长哆嗦着要去降帆,何香凝却一把按住他的肩膀。 她整理好蓝布旗袍的衣领,径直走到船舷边,海风把她花白的短发吹得飞扬。" 告诉那些拿枪的,何香凝在这里!要抢东西就冲着我来!"这句话说得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个六十三岁的老人,船上的青年学生都惊呆了,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传说中"革命母亲"的胆色。 快艇上突然安静下来,过了半晌,有个戴眼镜的日本人用蹩脚中文喊话:"何女士?是廖仲恺先生的夫人?" 原来这伙人是日军特高课的便衣队,领头的竟然读过何香凝在东京留学时发表的《告同胞书》。 当夜的海上对峙最终以戏剧性方式收场,日本军官不仅放行了船只,还派了艘小艇在前方引路避开雷区。 这段鲜为人知的遭遇,后来被何香凝写在给宋庆龄的信件里,原件现存于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那艘渔船的结局令人唏嘘,三个月后它被征用为日军运输船,在伶仃洋触雷沉没。 而船上那批药品经澳门镜湖医院转运,最终送到了桂林第七伤病医院。 当年接收物资的护士长黄淑仪在回忆录里写道:"纱布卷里藏着何先生手绘的木棉花,伤员们都说能闻到岭南的春天气息。"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何香凝的凛然正气背后是看透生死的觉悟。 早在1935年给儿女的遗嘱中她就写道:"吾辈救国之责,当以血荐轩辕。" 这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气概,或许正是太平洋战争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缩影,当时与何香凝同期撤离香港的茅盾在《脱险杂记》里记载,日军占领港岛时,文化界人士创造了"香港大营救"的奇迹,八百多人经东江游击队护送脱险。 澳门海事博物馆的潮汐模拟器还原了1941年12月那天的海流状况,专家测算发现,何香凝乘坐的渔船如果被拦截耽搁半小时,就会撞上日军主力舰队在青衣岛的封锁线。 历史的偶然性有时令人后怕,但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一代人在枪口前的从容。 就像何香凝晚年对孙女廖梦醒说的:"当时只想着一件事,仲恺的未竟事业,总要有人继续走下去。" 信息来源: 人民网《何香凝与香港抗日救亡运动》 央视新闻《太平洋战争爆发80周年特别报道》

0 阅读:0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