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苏联,千万别小看美国开战的决心!现在美国没有对中国下手,只是因为家底还够撑一阵子,可一旦走投无路,为了守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大概率会第一个跳出来打响“S3”。
围绕中国崛起,国际社会始终有一个疑问: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会不会为了保住霸主地位,不惜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有人警告,千万别低估美国的决心,它远非当年摇摇欲坠的苏联,一旦被逼到墙角,动手是大概率事件。不过,也有一些人冷静地分析道,美国现在内忧外患,如果真的和中国对上,他们肯定是第一个退缩的。两者哪个更接近事实?
对美国而言,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很久以来已经超出了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范畴,而令其夜不能寐的,则是其统治世界一百多年的国际秩序有可能被推翻。
这种深层焦虑跨越党派,无论是谁入主白宫,对华遏制的战略主轴都未曾动摇,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再到投资限制,每一步棋都是在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
历史上,守成大国在感到地位受威胁时,常常会选择冒险一搏。而美国人也坚信,自己与当年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的苏联完全不同。它之所以还能沉住气,是因为手里的经济、军事和全球话语权等“家底”尚且丰厚。可一旦华盛顿认为这些霸权基石摇摇欲坠,其动作的激烈程度就可能远超当下。
进一步看,美国近年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日趋紧密,联合军演、拉拢盟友、在台湾问题上频频试探,无一不在释放明确信号:它绝不会轻易让出头把交椅。倘若这些非武力手段悉数用尽仍无法遏制颓势,最极端的军事选项,或许真会被摆上台面。
这样的情况,让许多国家都紧张了起来。比如日本和澳大利亚,虽然亦步亦趋地配合美国,但真要它们站到冲突最前线,心里恐怕也有一百个不情愿。
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安全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没有中国的经济支持也是不行的。所有人都在等着,等中美全面开战,他会选择哪一方?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着整个世界。
然而,决心归决心,现实的账本却是另一回事。美国背负的沉重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开战决心”。
军费全球第一不假,但这不等于它就热衷于打一场没有胜算的大国战争。战争是烧钱的黑洞,更是拿本国士兵性命做赌注。伊拉克战争打了八年,烧掉两万亿美元,最后灰头土脸地撤军,至今还有退伍老兵为抚恤金奔走。这种赔本的买卖,美国政客心里比谁都清楚。
而且,美国也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国债突破34万亿美元,通货膨胀的压力挥之不去,硅谷银行倒闭的余波未散,汽车工人又在罢工示威,每年更有超过十万人死于阿片类药物危机。
这些迫在眉睫的麻烦,远比在遥远的太平洋开战更让政客头疼。虽说美元霸权尚在,金融收割的镰刀依旧锋利,但要说美国已经到了非得靠打仗才能续命的地步,恐怕还为时过早。
再说盟友。冷战时,美国振臂一呼,北约盟友立场坚定。结果呢?各怀鬼胎。欧洲追随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了能源成本的飙升、德国的工业产量的下降,而现在,它却在不动声色地与中国进行新能源的合作。
日本和韩国嘴上喊着口号,可对华出口和半导体订单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如果美国真要和中国开战,这些盟友能跟多久,确实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最关键的一点是,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伊拉克。我们有能覆盖关岛的“东风快递”,有常态化远航的航母编队,还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完整国防工业体系。美国若真在台海或南海动手,它能保证夏威夷的海军基地和在日本的驻军机场安然无恙吗?
当年一场越南战争就让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如今若要面对一个可能造成惨重伤亡的中国,美国民众真的会答应吗?最新的民调也显示,尽管多数美国人视中国为“经济威胁”,但明确支持军事对抗的却不到三成。
说到底,美国眼下玩的,依然是“极限施压”的老套路:口头上喊打喊杀,手里则挥舞着制裁大棒。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本质是想通过虚张声势,逼迫中国在关键领域让步,而非不计后果地摊牌。
特朗普当年信誓旦旦的贸易战,结果几年下来,逆差不降反增,反倒自家农民要靠政府补贴度日。霸权这顶帽子,看着风光,戴久了也确实磨头。
因此,美国是否会按下战争按钮,最终并不取决于它强硬的姿态,而在于它能否坦然接受一个不再由自己“说了算”的世界,以及它对战争成本与内部动荡风险的最终权衡。
在这场世纪博弈中,为了那顶看似风光的霸权冠冕,美国真的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吗?答案,依然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