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印度富士康赶走300多名中国工程师!7月2日,彭博社爆料,富士康在印度的i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04 13:02:00

外媒:印度富士康赶走300多名中国工程师!7月2日,彭博社爆料,富士康在印度的iPhone组装工厂,正在“驱逐”中国大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2个月里,已经有300多人返回了中国大陆,只留下了一些从中国台湾到印度的支持人员。

这一行动引发了对苹果在印度产能布局和中印产业合作的广泛关注。

此次人员调整存在两种可能的驱动因素。其一,印度合资方可能认为工厂已积累足够生产经验。富士康在印度的 iPhone 组装业务始于四年前,如今已占据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随着本地员工技能提升,合资方可能认为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指导不再必要。

其二,印度政府的签证政策可能构成实际障碍。尽管印度在 2024 年曾推出简化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的措施,但审批流程仍需 1 至 3 个月,且需提供学历证书等繁琐材料。部分中国工程师可能因签证到期未获续签而被迫离境。

这一事件暴露了跨国产业链的深层矛盾。富士康为支持印度工厂扩张,曾从中国调派大量技术骨干。这些工程师在设备调试、工艺优化和员工培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印度工厂的装配线效率在初期依赖中国团队的现场指导,而撤离后可能面临培训进程延缓和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与此同时,富士康仍在印度推进新工厂建设,2025 年 5 月宣布投资 25.6 亿美元在泰米尔纳德邦新建园区,预计 12 月投产。这种 “撤离旧厂、扩建新厂” 的策略,反映出企业在技术转移与本地化之间的艰难平衡。

印度合资方的决策也引发了对商业伦理的讨论。富士康在印度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工程师的技术输出,但合资方在掌握生产能力后选择缩减外方参与,被部分观察人士视为 “过河拆桥”。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政府近期加强对供应链 “去中国化” 的审查,7 月启动军事装备零部件排查行动,要求清除中国产组件。这种政策导向可能加剧外资企业的运营风险。

从宏观层面看,这一事件折射出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深层困境。尽管 “印度制造” 计划已实施多年,但 2025 年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仍不足 20%,远低于 25% 的目标。

过度依赖外资技术转移而忽视本土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印度在关键领域仍难以摆脱对外依存。

例如,富士康与韦丹塔集团的 195 亿美元半导体项目因技术合作受阻和政府补贴延迟而夭折,凸显了印度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短板。

当前事件对中印经济合作的影响值得深思。中国工程师撤离可能延缓苹果 iPhone 17 的产能爬坡,2025 年 5 月富士康从印度向美国出口 9.8 亿美元 iPhone,创历史第二高月度记录,若生产效率下降,可能影响苹果全球供应链布局。

对中资企业而言,这一事件警示在印投资需谨慎评估政策风险。印度虽在 2024 年放宽部分签证限制,但政治因素仍可能干扰正常商业活动,如 2020 年电子制造业因签证问题损失 150 亿美元。

未来,印度若想实现 “自力更生” 的制造业目标,需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单纯依赖外资技术转移而缺乏本土人才储备,可能导致产业升级陷入瓶颈。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在维护技术优势与适应本地化要求之间寻求共赢,将是在印发展的关键课题。

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镜鉴:在全球化产业链重构中,技术主权与商业利益的博弈将持续影响跨国合作的走向。

关于这一事件,您认为印度合资方的决策是否合理?中国工程师撤离对印度制造业发展将产生哪些长期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3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