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名50多岁的日本女子,领着5个孩子,去郭沫若家敲门。郭沫若妻子于立群,一脸惊讶地问:“你找谁?”那个女人生硬地回答:“郭沫若。”屋里的郭沫若,听见声音快步走出来,竟呆呆地愣在原地。 信源:澎湃新闻 1906年,14岁的郭沫若远赴日本,最初在九州鹿儿岛求学,后来转到东京学习医科。 他英俊俊朗、才气横溢,又擅长诗词,很快便在中国留学生圈子和部分日本青年中小有名气。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结识了井上——一位日本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子,有说法称她是在药店工作的女店员,也有版本称她是郭的“家庭教师”或“语言指导”。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两人的缘分源于频繁接触。井上年轻貌美,性格温婉,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而郭沫若对日本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两人在思想上逐渐靠近,感情迅速升温。 据部分回忆与研究资料显示,郭沫若与井上同居生活了多年,几乎形同夫妻。郭在诗集《女神》中曾以极其炽热的语言描述爱情,许多篇章被认为是以井上为原型创作的。 他们同游富士山,牵手走过樱花雨,郭甚至在一些私人信件中称她为“心之伴侣”。 井上温柔、体贴,曾帮助郭处理生活琐事,也鼓励他追求文学梦想。在那段时期,郭虽学医,但已逐渐倾心于文学创作。而井上并未反对,甚至是背后最大的支持者。 1921年,郭沫若放弃医学,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和社会变革。他对井上许下“待事业有成后接你来中国”的承诺。井上泪眼婆娑地为他整理行囊,依依惜别。然而这一别,便是永远。 回国后,郭沫若迅速投身中国文坛与革命潮流。他结识并与另一位女性——于立群结婚,组建家庭。井上始终未被接到中国,她甚至多次写信至中国,询问郭的近况,但回应寥寥。 渐渐地,她明白自己已经被“遗忘”在了郭的过去。 1948年郭沫若正在书房伏案写作,妻子于立群则在院中择菜,忽然,门外传来几声急促而生硬的敲门声。 “咚咚咚——” 于立群有些诧异,放下菜篮走去开门。 门一开,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褪色和服、面容疲惫的中年女子,身后还站着五个眉眼各异的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不过五六岁。 那女人目光直直地盯着屋内,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仿佛已筹谋多时。 “您找谁?”于立群疑惑地问。 那女人显得有些紧张,又努力压抑着情绪,用生硬的中文吐出两个字:“郭沫若。” 话音刚落,屋内的郭沫若听见动静,推门走出。当他看到门前的女人,身形猛地一僵,眼神中闪过不可置信,脸色瞬间变了,仿佛时间在那一刻静止。 他的嘴唇微微张开,却一个字都没说出来,只是呆呆地望着眼前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女人——那是他留日期间相伴多年的情人,井上安娜。 彼时的安娜,鬓发已有些斑白,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风霜。她的眼角带着隐忍的哀伤,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中既有激动,也有控诉。 身后的五个孩子,或怯生生地看着郭沫若,或好奇地打量四周。他们虽穿着朴素,却个个眉宇间透着东方人的影子。 于立群显然也意识到事情的不同寻常,她下意识地看向郭沫若,眼神里满是疑问与不安。而郭沫若,眼睛死死盯着安娜,喉结滚动了一下,低声唤出一句:“安娜……你怎么来了?” 那一瞬,仿佛所有沉埋在时光中的秘密都被重新撕裂,空气也凝固起来。 安娜没有回答,只是看着他,眼中噙着泪水,嘴唇轻轻颤抖:“我说过,我会带他们来找你……” 后来有传言说,井上终身未嫁,一直守着那段旧情。 也有一说,她最终因伤心欲绝而精神失常。这个结局没有确凿记载,但日本方面的一些民间回忆文章提到,井上常在老年时坐在窗前,自言自语地说着一个“中国诗人”的名字。
1948年,1名50多岁的日本女子,领着5个孩子,去郭沫若家敲门。郭沫若妻子于立
戴梦维微微
2025-07-04 11:57: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