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打了三年还不收手? 俄罗斯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之所以久拖不决,核心在于战略目标的动态调整、外部干预的持续加码,以及国内政治逻辑的深层驱动。 最初的闪电战失败后,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发生了显著偏移。2022年试图通过空降基辅实现政权更迭的计划受挫后,俄军迅速调整战术,将主攻方向转向顿巴斯地区。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战术修正,而是基于地缘政治现实的重新布局。顿巴斯不仅是乌克兰的工业核心,更是俄罗斯构建“新势力范围”的关键支点。随着卢甘斯克全境被宣布“解放”,俄罗斯在乌东地区的控制力得到实质性提升,这种阶段性胜利反过来强化了继续推进的战略决心。 西方军事援助的“精准输血”则让冲突陷入胶着。德国在2024年底仍向乌克兰提供“豹1”坦克和防空系统,美国虽在援助速度上有所保留,但累计698亿美元的军事投入,足以维持乌军的抵抗能力。这种“不死不活”的援助策略,既避免了乌克兰迅速溃败,又让俄罗斯难以彻底击溃对手。更微妙的是,西方通过这场冲突实现了多重目标:消耗俄罗斯国力、测试新型武器、巩固北约凝聚力,这种“以乌制俄”的策略,使得冲突成为大国博弈的长期战场。 国内政治生态的演变同样不可忽视。瓦格纳事件虽暴露了内部裂痕,但普京政权通过强化战时动员机制,成功将社会矛盾导向外部。卢甘斯克的全面控制被塑造为“历史性胜利”,这种叙事在国内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共振。俄罗斯通过扩大军队编制、吸纳外籍兵员等措施,构建了适应持久战的人力储备体系。更关键的是,战争状态成为维系国内政治稳定的重要纽带,任何妥协都可能被解读为“示弱”,这种政治惯性使得决策层难以主动刹车。 这种局面的形成,本质上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俄罗斯试图通过控制乌东重塑地缘格局,西方则借乌克兰之手削弱战略对手,而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又让双方陷入消耗陷阱。当战场变成一场比拼耐力的马拉松时,任何一方的退出都意味着战略失败。这种复杂的博弈态势,使得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成为大国战略意志与地缘政治逻辑的角力场。
俄罗斯为什么打了三年还不收手? 俄罗斯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之所以久拖不决,核心
阿智通鉴
2025-07-04 10:23:53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