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28日,西柏坡,毛主席破例出门迎接粟裕,朱德站在门口,愣住了,连手都忘了抬。陈毅在旁边小声咕哝了一句:“这事,真罕见。”在党中央高层里,谁都知道,毛主席从不亲自出门迎人,就算是周恩来也不例外。可这次,为了粟裕,毛主席笑着快步迎上前,打破了这个惯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解放战争正打到关键时刻,一封来自西柏坡的电报,要求“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南下渡江,在江南开辟新战场。 而这道命令由毛主席亲自拍板,分量可想而知,但作为一线总指挥的粟裕,在接到电报后却迟迟没有动静。 他不是怕打仗,而是觉得这个时机不对,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还没喘过气,仓促渡江风险太大。 更关键的是,主力一旦南下,中原战场就空了,等于给国民党军留了入口,随时可能被反咬一口,后果不堪设想。 粟裕把自己关起来,反复琢磨,给中央写信陈述自己的顾虑,当第一封信写完,他觉得火候不到,便放在了抽屉里。 直到写第三封信时,他的思路才彻底清晰:与其冒险南渡,不如先别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跟敌人打几场硬仗,把他们的“骨头”彻底打断。 他甚至大胆设想,只要调度得当,完全可以在豫东或鲁西南设个“口袋阵”,一口气吃掉敌人三十万主力。 这封建议很快送到了西柏坡,几天后,回电来了,内容却让粟裕心里一紧:毛主席请他和陈毅马上过去一趟。 算起来,他已经整整十四年没见过毛主席了,上一次见面,还是1934年红军长征前的事,他和陈毅不敢耽搁,立即动身。 4月28日傍晚,他们终于抵达西柏坡,但村口异常安静,可越靠近毛主席的住处,眼前的一幕越是让人不敢相信。 院子门口,站着朱德、周总理、任弼时、刘少奇,几乎所有中央核心领导都出来了,朱德总司令更是愣在原地,嘴里嘀咕着:“他今天怎么出来了?” 顺着众人的目光看去,毛主席竟亲自从屋里走了出来,脸上挂着笑,快步迎了上来,要知道,这在中央是闻所未闻的待遇,即使亲如战友的周总理,也从未让毛主席破例出迎。 而这一次,为了一个前线指挥官,所有的惯例都被打破了。 毛主席伸出手,笑着说:“粟裕同志,欢迎啊!”粟裕赶紧上前紧紧握住,嘴唇动了动,却一时说不出话,毛主席打量着他,亲切地说:“又黑了不少,打仗辛苦了。” 进屋后,毛主席亲自安排粟裕坐在自己右手边,这个位置在中央会议上同样罕见,气氛缓和后,毛主席半开玩笑地提起往事:“当年我们在江西打游击,你还是个连长,现在是大军区的司令了。” 粟裕低声回答:“都是您教的,我就是个学生,”毛主席笑了,这么说,我是老师喽,粟裕认真地点头,您当然是老师。 屋里的人都笑了,距离感瞬间消失。笑声过后,毛主席手一挥,直奔主题:“来,正事要紧,粟裕同志汇报一下。” 粟裕没有念稿子,而是抬头看着毛主席,语气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判断:南下时机不成熟,敌人主力尚存,我军主力离开中原根据地,后方必然空虚。 上策是集中兵力,就在豫东、鲁南一带打大仗,先把敌人的脊梁骨敲碎,话音落下,屋里一片寂静,毛主席点了根烟,吸了一口,低声说:“这主意,我喜欢。” 大家这才松了口气,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会议高效推进,任弼时补充了南线情况,周总理也确认了物资调配能支撑至少45天的高强度作战。 朱德一开始对改变计划还有些顾虑,但在看了粟裕带来的详尽数据后,也认可了“先集中、后展开”的思路。 最终,毛主席拍板说道:“粟裕同志的想法有道理,南下计划暂缓,部队继续留在中原,准备打一仗定乾坤的大仗。” 虽然这次会面,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但它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粟裕的建议被采纳,解放军的战略重心从渡江南下转向了中原决战。 后来的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在碾庄一战就歼敌十万,整个战役的结果更是印证了粟裕惊人的战略远见,也避免了解放军因过早渡江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 回望那一刻,毛主席走出屋门,不仅仅是迎接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更是在迎接一种来自前线的不同声音。 而那一握,是最高统帅对一线指挥官的绝对信任,也是一种敢于自我修正的巨大魄力。 【信源】《粟裕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