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轮到美国该患得患失了!美国对中国的关税从高峰的145%一路下调,却惊讶地发现,中国顾客好像全消失了,迟迟不肯回归。美国对此困惑不已,与此同时,美国却在忙不迭地大量补货中国的商品。 美国企业过去二十年把生产线往外迁的时候,可没想着哪天要回来。中国工厂的效率、配套和成本优势,早就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黏合剂。 就算这两年美国喊着“去风险”,但真要把供应链从中国撤走,成本至少得翻倍,还得面对熟练工人短缺的难题。 像那些做房车遮阳篷、袜子、小家电的美国商家,关税一降,立马抢着下单,因为他们明白,就算多交点税,也比重新在本土建厂划算得多。 这种依赖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破的,所以才会出现“关税降了,订单飞了”的场景——订单不是飞向美国,而是飞向中国工厂的生产车间。 再看中国顾客的态度,美国可能觉得降关税是给了甜头,但中国市场早就不是十几年前那个靠低价走量的市场了。消费者的选择多了去了,欧洲的奢侈品、东南亚的日用品、本土的高端品牌,哪个不能替代美国货? 就拿LNG来说,美国关税虽然降了,但中国买家算算账,发现买美国气还不如买卡塔尔的划算,而且国内储气库建得满满的,根本不缺这点气。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可不是关税调一调就能扭转的。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官方和市场的节奏完全错开了,政府想着通过关税杠杆刺激贸易,可企业主们心里透亮:政策今天变明天改,只有供应链稳当才是真的。 就像特朗普政府折腾了大半年的“对等关税”,一会儿加税一会儿减税,把市场搅得鸡飞狗跳。商家们被折腾怕了,趁着关税下调的窗口期,赶紧把之前欠的货补回来,生怕哪天政策又变卦。这种“囤货保命”的心态,让美国官方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更何况还有个隐形的因素在起作用,第三方国家的中转贸易。美国想通过“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把供应链转移到墨西哥、越南这些地方,可没想到,中国的中间品和零部件还是绕不开。 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电子产品里,中国创造的增加值越来越多;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机电设备和汽车零件,也在悄悄填补美国市场的空缺。这种间接贸易的增长,让美国官方统计里的“中国顾客”消失了,但实际上中国的影响力还在,只是换了个马甲。 说白了,美国现在的困境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长期的供应链外迁、政策的反复无常、对中国市场的误判,这些因素凑在一起,让关税调整成了一场尴尬的独角戏。供应链离不开中国,消费习惯回不到过去,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可不是降点关税就能解决的。
这回轮到美国该患得患失了!美国对中国的关税从高峰的145%一路下调,却惊讶地发现
小飞侠看国际
2025-07-03 19:06:0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