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赔不起,”曹德旺问:“要多少钱,”司机说:“8000元一块,”曹德旺一听怒骂:“这也太欺负人了!” 提到玻璃大王曹德旺,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 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善心的慈善家,帮助了无数家庭的孩子。 然而,在他白手起家之前生活也一度潦倒艰难。 但是,要说他为什么会走上生产玻璃这条路? 还得,从一次偶然的机遇说起。 1946年,曹德旺出生于上海滩,父亲曹河仁是永安百货股东,家道殷实。 然而,1949年举家迁回福建福清途中遭遇沉船,万贯家财尽付东流。 9岁时刚上小学,可是没过多久五年级便因家贫辍学。 1968年,他娶了善良的陈凤英,用妻子的嫁妆尝试种植白木耳,骑着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往返于闽赣之间,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生。 1970年,一场“投机倒把”的罪名让他血本无归,被发配水库工地劳动改造。 命运的转机在绝望中降临。 一场意外大火后,他主动请缨修复营房,28个日夜的玩命苦干,双手鲜血淋漓,却赢得了领导的信任,不仅拿回被扣货款,更获得了一份正式工作。 这份在绝境中挣扎求存、以实干赢得尊重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商业帝国的精神基石。 命运的齿轮在1976年悄然转动。 曹德旺敏锐嗅到建材市场的潜力,与人合伙创办了高山异型玻璃厂。 1983年,他展现出惊人的商业胆识,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玻璃厂,承诺每年上交6万元利润。 结果仅用四个月,便奇迹般盈利22万,他自取6万,随后更斥资17万成为控股股东。 此刻的他,已非昔日田间地头的穷小子,而是手握资本、踌躇满志的地方企业家。 然而,真正将他推向历史舞台中央的,却是1984年那次看似寻常的武夷山之行。 他搀扶着年迈的母亲登山,见母亲步履蹒跚,便在山脚买了一根结实的竹制拐杖。 回去的路上,他将拐杖倚在座位旁。 然而,一个转弯车身的颠簸让拐杖不小心碰到了玻璃。 这一下,把司机吓得不轻。 随即而来的呵斥如同冰水浇头,“喂!拿拐杖的!碰碎这玻璃,把你卖了都赔不起!” 曹德旺强忍怒气,询问价格。 正在他心里犯嘀咕的时候,司机突然说出,“8000块一块!进口货!懂吗?” 8000元!这在当时足以购买一辆崭新轿车! 曹德旺心想,这一块成本仅十几元的挡风玻璃,经外商垄断与技术壁垒,竟以数百倍的天价收割中国市场。 这样的价格暴利之下,深深刺痛了这位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之心。 他紧握那根为母亲买的拐杖,心中翻腾的不仅是愤怒,更是一种被时代赋予的使命感。 太欺负人了,我们中国人,必须造出自己的汽车玻璃! 从武夷山回来,曹德旺全身心扑向汽车玻璃。 第二天,他便驱车前往各大汽车厂,钻进维修车间,仔细观察那些天价进口玻璃的构造。 他翻遍国内外技术资料,拜访退休专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与团队日夜攻关。 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反复试验中流逝,失败的玻璃碎片堆积如山。 质疑与嘲笑从未间断,但曹德旺骨子里的倔强被彻底点燃。 1985年5月,福耀实验室里,第一块完全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在众人屏息凝视中下线。 它晶莹剔透,强度达标,各项性能指标直逼进口产品,而成本,仅为进口货的零头! 1986年,福耀汽车玻璃投产仅一年,便狂揽百万利润,远超他过去经营水表玻璃的微薄收入。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曹德旺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福耀的崛起,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制造业突围史诗。 1987年,曹德旺以超前的眼光,联合11位股东,筹资627万元,正式成立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他斥巨资引进先进生产线,组建专业研发团队,严控产品质量。 到1993年,福耀玻璃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汽车玻璃企业。 1995年,福耀玻璃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 然而,国际化之路布满荆棘。 2001年,美国三家玻璃巨头以“倾销”为名,联手将福耀告上法庭。 面对围剿,曹德旺没有丝毫退缩。 他斥资上亿元,组建豪华律师团,历时五年艰苦诉讼。 2006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福,耀玻璃胜诉! 胜诉后,福耀并未止步。 2005年,曹德旺推动垂直整合战略,自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宾利、宝马、奔驰等全球顶级汽车品牌纷纷成为客户。 2014年,曹德旺将目光投向全球汽车工业的心脏美国。 他斥资数亿美元,收购通用汽车废弃的工厂,在俄亥俄州代顿市建立福耀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 自1983年创业初成至今,他累计向社会捐赠超过160亿元人民币。 2021年,他更是捐资100亿,筹建福耀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国家长远发展筑基。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曹德旺,死磕一件事)(澎湃新闻——精英记忆|曹德旺:我为什么去美国做玻璃)
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
炎左吖吖
2025-07-03 14:41: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