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夏天,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在涉县布置抗日根据地建设。 某日他与县长郑晶华研究工作,县妇救会主任张烽入内汇报。 十七岁的姑娘眼眸清亮,素净面容透着坚毅,匆匆一面让皮定钧再难移开目光。 待张烽离去,他当即委托郑晶华代为提亲。 初次说媒便遇挫。 张烽听闻对方身份立刻拒绝:“不嫁军人。” 她在妇救会工作两年,亲眼见过太多军嫂守寡的悲剧。 那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像刀子刻在她心上。 郑晶华再三劝说无果,只得将原话转告。 皮定钧沉默片刻,这位于枪林弹雨中闯荡十年的将领,把失意揉进烟卷燃起的青雾里。 那时他26岁,却有着远大于年龄的沧桑。 3岁丧父,随祖母沿街乞讨度日,后给地主放牛受尽苛待。 1929年大别山立夏节起义的枪声响起时,他带着同村14个少年参军,十年烽火后仅剩他一人幸存。 战事未给儿女情长留余地。 皮定钧率部在晋东南展开游击战,以破坏交通线分割日军部队,曾创下奇袭涉县歼敌三百的佳绩。 张烽则忙于组织妇女缝军衣、做军鞋。 两人像两条平行线般各自奔忙。 冬月,五分区来了位叫陶莹的女战士。 这位江南姑娘读过书,倾慕于皮定钧战场上的英姿。 两人因学习文化走近,渐渐萌生情愫。 当结婚报告递交到129师师长刘伯承案头,却被朱笔驳回。 根据八路军普遍执行的“二八五团”制度(28周岁、5年党龄、团级职务),皮定钧因幼年失怙记不清生辰,推算自己年仅24岁。 这数字后来在中央组织部干部档案中得到印证,真实年龄1914年登记有误。 《刘伯承传》记载此事时特别说明:“制度如山,师长亦无权通融。” 陶莹愤然离去,皮定钧的初恋就此终结。 1942年是血与火淬炼的一年。 日军对太行山发动三次大扫荡,仅冬季战役就爆发八百余场战斗。 当皮定钧带着满身硝烟返回驻地,听闻张烽调往党校进修。 他急忙请托校领导说亲,却收到“求学期间不谈婚事”的回应。 消息辗转传至刘伯承耳中,这位素来威严的师长当即找来新任五分区政委徐子荣:“皮定钧同志的婚事,你要当成作战任务完成。” 徐子荣的策略颇具兵法智慧。 他先找到张烽姐姐,拿出皮定钧亲笔撰写的识字课本:“带兵打仗的人,灯下给妇女扫盲班编教材,这种心意装不出来。” 姐姐被打动后说服父母,家里轮番开导。 深秋时节,皮定钧托人捎来包裹:新编的课本里夹着晒干的野菊花,页脚注着“涉县西山采得”。 后来张烽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拆开子弹壳做成蘸水笔,前线的捷报与情话写在缴获的日军电报纸上。” 三个冬天积累的坚冰,终被铁血柔情融化。 1943年6月,战地婚礼在炮弹箱拼成的喜桌前举行。 此后三十三年聚少离多,七名子女在辗转流离中长大。 1976年7月7日皮定钧因空难殉职,张烽在悼文里写道:“我朝连绵群山呼喊,对着浩瀚碧海呼唤,回应我的只有风过松涛。” 两年后她重返太行山,涉县百姓捧出珍藏多年的照片。 照片里年轻的妇救会主任正在教战士们识字,背后站着凝望她的青年将领。 那双盛满星火的眼眸,穿越烽烟定格在时光里。 主要信源:(《太行妇女志》——中共涉县县委党史资料办公室编,1994年版)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03 10:26: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