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大汉奸黄标被判了死刑,到了刑场后,黄标很不甘心:“我每个月都给新四军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03 09:15:03

1951年,大汉奸黄标被判了死刑,到了刑场后,黄标很不甘心:“我每个月都给新四军送20万银元,最后还被当成汉奸,我不甘心”! 1943年7月的沔阳县城,日军司令部里传出一阵谄笑声。新任“自警团团长”黄标正在给日本军官点烟,态度恭敬得让人作呕。 门外突然响起哭喊声,他70岁的母亲被愤怒的乡亲们推搡着游街,胸前挂着“汉奸之母”的牌子。老人连鞋都掉了一只,踉跄着被人唾骂。 黄标透过窗户看到这一幕,握烟的手明显颤抖。但转过身面对日军时,脸上又堆满了笑容。 这个被乡亲们恨得咬牙切齿的“大汉奸”,实际上是中共襄南军分区的秘密党员。他利用伪职在沔阳设立关卡“征税”,暗中将80%收入送给新四军。 湖北省档案馆保存的1943年7月《襄南税款统计表》显示,当月黄标上缴日军22.5万银元,同时转送新四军19.8万银元。原新四军五师后勤部长吴其芳1982年接受采访时说:“全师每月经费才15万银元,黄标送来的钱能养活两个师”, 最危险的考验发生在1943年秋,日军命令黄标带队清剿“新四军家属”,他连夜派心腹给30多户军属送信,让大家假装被抄家,实际上将粮食藏进他自己的仓库。 第二天,当黄标带人砸开那些“反抗分子”家门时,他的亲嫂子冲出来哭骂:“你个天杀的连亲哥都不放过!”日军军官在一旁看热闹。 2001年央视采访时,幸存者张菊英老人含泪回忆:“后来才知道,黄团长砸的都是空米缸,半夜又让人把粮食送回来了”。 但这种双面生活的代价极其惨重,黄标的母亲不堪“汉奸娘”的羞辱,在家中悬梁自尽,留下遗书“宁做中国鬼,不当汉奸娘”。 更要命的是,1945年日军投降时,掌握黄标真实身份的襄南地委书记李人林率部北上,唯一的联络员在途中牺牲。这个致命的断联,让带着600多人枪准备归队的黄标突然成了“投诚伪军”。 《沔阳县志》记载,当时县工委甚至讨论过“是否处决这个罪恶累累的汉奸”。黄标百口莫辩,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当成敌人。 1951年镇反运动中,黄标被押赴刑场。据沔阳法院工作日志记载,就在行刑前,省委紧急来电称“华中社会部有同志提出异议”。 暂缓执行期间,办案人员发现了疑点:这个“汉奸”家里竟然住茅草房,妻子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更蹊跷的是,被定为“贪污款项”的金额,与新四军五师1944年《特别经费说明》中“黄部支援”的数字高度吻合。 可惜关键证人已经散落全国各地,调查陷入僵局。黄标在监狱里一待就是近30年,从壮年熬成了白发老人。 1979年,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李人林将军亲自过问此案。湖北省高院重启调查,终于在国家档案馆找到了1944年3月新四军五师《关于黄标同志工作表现的鉴定》。 这份珍贵文件明确记载:“该同志忍受骂名,超额完成筹款任务,曾一次性送来可购买2000担稻米的款项。”据2009年人民网转载的资料,黄标总计为抗日筹集经费约500万银元,相当于新四军两个师全年军费。 平反过程同样充满波折,黄标的长子黄忠汉拿着父亲留下的“洪湖赤卫队袖章”四处寻找证据,多位老干部起初拒绝作证,因为当年地下工作纪律要求“把秘密带进棺材”。 直到1980年,原新四军五师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出具亲笔证明,湖北省高院才下达(1980)刑监字第17号判决书,宣告黄标无罪。 黄标的骨灰最终迁入洪湖烈士陵园,与湘鄂西苏区创始人段德昌比邻而立。陵园留言簿上,有老战士写道:“我们吃着黄团长送来的米打胜仗时,他正被乡亲吐口水”。 据交通员刘凤亭1987年的公证口述,黄标每次送款都是在暴雨夜里进行。他把装银元的麻袋捆在腰间,蹚过日军哨卡时,哨兵戏谑地踢他:“黄桑又去捞油水?”他只能赔笑弯腰。 9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陈厚元2005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颤抖着说:“黄标同志表面为日军工作,实际承担着最危险的秘密任务。”当年就是黄标冒险送来盘尼西林,救活了包括他在内的17名伤员。 “我们活下来的人,欠他一句道歉。”陈厚元老人的话,道出了隐蔽战线英雄的悲壮宿命。他们穿着敌人的制服,干着最危险的事,却要承受最大的误解和痛苦。 【信源】抗日谍将黄标屡立奇功却被误当汉奸 刑场上被救下 人民网

0 阅读:1540

评论列表

毛不亦

毛不亦

18
2025-07-03 09:47

向革命英雄致敬,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奉献

枪哥

枪哥

1
2025-07-03 20:14

[点赞]

猜你喜欢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