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良弼死后十天满清皇室就主动退位了? 因为良弼没有实权,他只是一个满清旁支的旁支、近姓破落户而已。当时清廷中枢权力三驾马车,庆亲王奕匡、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以及在1911年年底抵京的袁世凯。 您可别小看这“破落户”的分量。良弼虽没实权,却是宗社党的主心骨。这宗社党说穿了,就是满清宗室里一群不甘心江山丢了的硬茬子,天天琢磨着怎么保住爱新觉罗的家业。良弼留过洋学军事,懂兵法,能聚拢人,宗室里那些想扛枪拼命的,都指着他拿主意。他一死,就跟羊群没了头羊似的——不是没人了,是没人敢挑头了。 您想啊,良弼是在自家门口被炸弹炸的。刺客彭家珍扮成清军军官递帖子,炸药一响,良弼一条腿没了,躺了两天咽气前还喊:“我死,大清遂亡!”这话跟诅咒似的,听着就渗人。宗室里的王爷们本来就个个惜命,这会儿见连最能打的良弼都落得这个下场,腿肚子都转筋了。前儿个还拍着胸脯说要“与国同休”的,当天就把家眷送到天津租界,自个儿揣着银票准备跑路,谁还敢提“抵抗”二字? 再看那三驾马车,各有各的心思。庆亲王奕匡早被袁世凯喂饱了,光银票就收了两百多万两。他在朝堂上揣着明白装糊涂,隆裕太后问他该怎么办,他就哭丧着脸说:“国库空了,兵也不听调,老臣实在没辙啊。”转头就跟袁世凯的人说:“放心,太后那边我去说。”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不管谁掌权,只要保着自个儿的爵位家产,管他是不是爱新觉罗坐龙椅。 摄政王载沣更别提了。当初他把袁世凯赶回老家,以为能握紧军权,结果手下的新军将领没一个真心听他的。武昌起义一响,各省督抚要么独立要么观望,他调兵遣将,那些将领推三阻四,说“兵饷不够,没法打仗”。等袁世凯被请回来,手里攥着北洋六镇的兵权,载沣连摄政王的位子都坐不住了,灰溜溜地回了王府,天天关着门念佛,哪还有半分当初的锐气? 隆裕太后一个妇道人家,抱着六岁的溥仪坐在龙椅上,听着底下大臣吵来吵去,心里比谁都慌。她见过庚子国难时的惨状,知道真要是打起来,吃亏的还是皇家。袁世凯天天派人在她耳边吹风,说“革命党要清算旧账,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事儿可不能重演”,又说“退位了能保着紫禁城,每年还有四百万两生活费”。她拿着退位诏书哭了三天,不是舍不得江山,是怕母子俩连个安身的地儿都没有。 袁世凯这时候正两边下功夫。对革命党说“我能逼清廷退位”,对清廷说“革命党势大,不退位就得灭族”。良弼一死,他更有底气了,直接让段祺瑞带着四十九名将领联名发电报,逼着清廷“立定共和政体”。那电报里的话硬得像石头:“否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等于明着说要动武了。 那会儿的清廷,早就成了空架子。各省巡抚十有八九都换了旗帜,江南的税银一粒米都送不到北京,宫里的太监宫女偷偷把宝贝往外卖,连御膳房都快开不出伙了。良弼活着的时候,宗室里还有人喊着“拼一把”,他一死,最后那点心气儿全散了。就像漏了气的皮球,再怎么拍也蹦不起来了。 十天工夫,够王爷们收拾金银细软,够隆裕太后哭完最后一场,也够袁世凯把所有路都铺平。不是良弼多重要,是他的死,让所有人都看清了——这大清,真的撑不下去了。 ——据《清稗类钞》及民初史料整理
宋教仁临终前交代了四件事:1,让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告诉袁世凯他即将殒命。不过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