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开始为纳粹翻案?原来如此,犹太人明显就是双标,纳粹集中营里,犹太人只能用冷水洗澡,没热水可用,处境令人同情;而如今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连基本的饮用水都难以保障。 是不是一些群体在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所以历史记忆才更容易被世界记住。 如果看一下二战期间苏联和中国所承受的损失就更明显,苏联死难军民数量庞大,中国也有牺牲了超过三千五百万人。 南京、731、还有无数的悲剧,这些历史并不比纳粹集中营的遭遇轻。 可是在西方人主导的视角下,这些事件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关注度完全不一样。 过去中国曾经是受害国,但这几年新的舆论下,中国的形象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些西方媒体甚至开始把中国描述成“威胁”,不再提及战争中中国受的苦。 讲起犹太人的经历,国外的人很快会表现得愤怒或者同情,可一说到中国抗日战争的惨剧,他们往往反应冷淡,甚至直接表示无所谓。 很多人也发现,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话语权和力量,苦难即使再深重,也难以赢得其他人的声援。 而在国际舞台上,谁能让自己的故事说出去,谁就能在道德上占上风,力气够大,声音才会被听见。 当苦难被有选择地展示或遗忘,正义感也就变成了力量的游戏,苦难不再只是痛苦本身,慢慢变成了一个资源或者工具,由掌握权力的人分配关注权。 在今天,“公正”与“共情”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字面上,实际能不能获得共鸣,还是看你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常说历史不会忘记,但实际能被记住多少,全看现实中的力量关系。 于是历史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它只是在新的背景下继续被诠释和利用,每一次都对应着新的国际博弈和身份认同。 苦难和同情,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可现实却告诉大家,只有被认可和记住的苦难,才有机会引发更大的反响。 在国际社会,没有力量的民族,早晚会发现自己的故事总被忽视,哪怕历史再悲惨也没人管,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感到无奈和愤怒的地方。 所以,该思考的不光是“谁更可怜”,而是我们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被动。 大家怎么看这个现象?你觉得历史被谁记住才算公平?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说说你的看法。
当年萨达姆为什么不到俄罗斯避难?说白了,不是萨达姆不想,而是压根没料到输给美国。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