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是产品胜利还是营销泡沫 小米YU7,3分钟大定20万,这热到底是刚需,还是泡沫?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又在炒作?是不是因为产能还没放开?但判断是不是泡沫,不能只看热不热,要看热得靠不靠谱。
这一年,SU7的表现其实已经给出答案了。我那辆SU7 Max,跑了2.7万公里,出过一次险,修过钣金,最后还能卖到25.5万。这不是靠产能紧张硬撑的价格,而是质量、维保和软件这几方面都能跟得上,让人愿意接手。
你可能说产能不足确实推高了二手残值,但最近推出YU7、SU7需求受到压制之后,二手SU7 MAX依然可以卖出23万的高价。要知道新车加置换补贴28.5万的前提下,这个数据多么惊人!
就算还说产能因素有影响,那就继续挤挤水份,就算把它算到20万,这保值水平依然还很恐怖啊!要知道有很多同级别的新车,一年过去,新车实际降价都比SU7的二手贬值高!
过去一年我去了小米汽车大约十次,大多是去亦庄找工程师交流。他们讲得最多的,不是外观设计,不是怎么打爆点,而是怎么从整车质量、维保体系,底层软件平台,把一辆车的生命周期做长。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值率”讨论,更像是在问:怎么样让一辆车十万、二十万辆、一百万辆卖出去之后,还能在三五年后继续被用户愿意接盘、愿意推荐。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转折。销量不愁了,团队开始考虑怎么把体系做厚,把每一辆车的长期价值撑起来。SU7交付到现在,没有出过大规模的“XX门”,不是靠一次爆点在吊用户情绪,而是靠一整年的正常使用,把口碑一点点稳下来。
一个品牌靠什么立住?不是靠一次成功,而是靠兑现一次,再一次。品牌的本质,是持续兑现的承诺。 SU7跑出了这个闭环,所以今天的YU7,才有底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订单锁死。
也就是说,当大部车企还在纠结生死存亡的时候,小米汽车已经在思考“长坡厚雪”了。
质量这块,我亲眼见过。2024年初黑河冬测,小米测试车是全场最晚回场的团队之一。有不少从上汽跳过来的工程师,拼劲比之前还猛。不是单纯加班,而是整个测试流程、反馈流程做得很细致。不是说小米造车没有问题,而是在系统层面,是认真在做一款耐用品。
维保方面,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不讨好的事——不是拿“终身质保”当卖点,而是把每个维修、保险、反馈的链条全打通。真正的目标不是降低噪音,而是降低使用成本。
至于OTA,YU7这次用了8gen3,也确实是平台大改。但他们的目标是平台统一,用通用的底层代码减少维护成本。老车是不是能继续获得更新,不在于情怀,而在于结构合理不合理。这套体系做好了,对保值才是真加分。
所以这次YU7大定,并不是一次偶然的情绪爆发,而是SU7这一年用实打实的交付、使用、转手,把整个闭环跑通之后带来的延续。
有人说这还是供需关系带来的假象,那只能说——如果一年交付几十万辆还能保住价格,就算泡沫,它也扛得太久了点。更何况,如果几十万辆都能用“泡沫未破”来解释,那明年100万辆呢?总不能一直说用户都被骗吧。
真正的泡沫,是产品没准备好就开始讲故事,结果交付俩月就暴露缺点、到手的20万订单凭空消失,一年后二手低价没人接盘;真正的刚需,是车卖出去之后,还能在街上跑、3万公里还能有下家愿意高价接。SU7做到了,所以今天的YU7,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