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近期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升级,同时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出严厉警告,声称"任何人对以色列动手,以色列将会把他的手砍下来"。
这番狠话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不同战略挑战。要知道,伊朗和胡塞武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以色列对伊朗和胡塞武装的打击难度就存在显著差异。
6月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动用了200架战机,主要针对核设施和军事目标,依赖美国的情报支持和空中优势。
相比之下,也门距离以色列2000公里,战机往返需要4000公里航程,空袭成本极高。
更重要的是,胡塞武装据点分散在山区,拥有复杂的地下隧道网络,使得空袭效果大打折扣。
从经济实力来看,伊朗GDP超过3000亿美元,依赖石油出口,具有明确的高价值目标。而胡塞武装控制区人均GDP仅477美元,主要依靠收取"过路费"维持运作。
这种经济差异意味着以色列对胡塞武装的打击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地理位置上,伊朗的城市和军事基地相对集中,而胡塞武装则分散在山区,缺乏值得打击的高价值目标。
而胡塞武装之所以不惧怕以色列的威胁,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他们采取非对称战术,虽然导弹命中率仅5%,但专门针对以色列的经济命脉,如机场和港口,已经造成埃拉特港收入暴跌80%,10家航空公司停飞。
第二,兵力分散行动,领导层隐蔽性强,以色列情报网难以渗透。
第三,虽然接受伊朗支持,但已形成自主作战能力,甚至能够改装高超音速导弹。
从战略角度来看,以色列的狠话更多是一种心理威慑。短期来看,以色列可能对也门发动象征性空袭,但难以复制对伊朗的打击效果。
长期而言,胡塞武装的游击战术将持续消耗以色列的经济和安全资源。每次导弹拦截就要花费1400万美元,这种消耗战对以色列来说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说,以色列的强硬表态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它现在的战略困境。面对胡塞武装这种"穷且硬"的对手,传统军事优势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而胡塞武装则通过持续袭扰,既获得了实际利益,又塑造了"抵抗者"形象。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句话是过于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