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在儿媳女婿跟前,“少说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良方 老人少言:家庭和睦的智慧密码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关于少说话的道理,众人皆知,可真正做到却不易,尤其在家中。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总爱反复唠叨,惹得家人心生厌恶。而聪明的老人,深谙人情世故,虽难以完全管住嘴,却懂得在儿媳、女婿面前少说话,以此维护家庭和睦。 前些日子,母亲打算从县城搬回老家住。老家在郊区,水电便宜,一天还有几十趟公交车,出行便利。我理解母亲的想法,便抽空回老家收拾房子,除草、检修水电、修补隐患。母亲见我辛苦,打电话喊姐夫来帮忙,姐夫没来,母亲很生气。后来姐姐来了,解释说姐夫忙。仔细分析姐姐的话和姐夫的想法,不难发现两个事实:姐夫作为女婿,未继承娘家财产,结婚时还给了彩礼,自然觉得对岳父母没有赡养义务;姐姐虽外嫁,但根在娘家,顾及旧情和财产分配,总想回报父母。由此可见,同一件事,对女儿和女婿说,效果大不相同。对待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老辈常说“会疼的疼儿媳,不会疼的疼儿子”,这是因为儿子是亲骨肉,闹翻脸也能和解且孝顺父母;儿媳是外来人,无血脉亲情,公公婆婆对她好,甚至好过儿子,会让儿媳觉得自己是婆家自己人,在家务和孝顺方面会更积极主动。所以,老人言语上要有分寸,有好处的事对儿媳女婿说,坏事对儿女说;好脸色给儿媳女婿,对儿女可适当发脾气。 同村的张大妈,长期在儿子家帮忙带娃。孩子读初中了,她准备回老家,儿媳却极力挽留。张大妈为何没婆媳矛盾,还被儿媳感激呢?原来她是个老实人,被误解也不解释,只是默默做家务。她把饭菜做好,照顾好孩子的成长和上下学,让儿媳能安心打工。她还关注天气,下雨时在门口放伞。有一次儿媳上班忘带伞,她把伞送到儿媳单位保安室,儿媳下班得知后十分感动。张大妈从不主动向儿媳要钱,给孩子买零食玩具也不提价格,儿媳给多少生活费她就拿多少。村上春树说:“不解释就明白不了的东西,即使解释了也明白不了。”爱在行动,做好大部分事情,少渲染,家庭关系自然和谐。唐朝“百忍堂”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忍住不说,不喊痛、不责备、不要求,家庭关系就会好很多。 根据多数家庭情况,老人跟儿媳女婿相处,以下几件事要少说:一是儿媳、女婿过去的丑事,无论谁透露,都不要核实,包容短处,不揭伤疤;二是儿子女儿的优势,不在儿媳女婿面前提及,避免攀高踩低和护短嫌疑;三是孙辈的嫌弃话,一句不说,把孙辈当掌上宝,接送读书也乐在其中;四是儿媳女婿的父母事,不议论,保持糊涂最好;五是家庭误会,不总解释,日久自会消除;六是儿女的婚姻,不劝离婚、不劝不吵架,装作没听到;七是有争议的话题,老人先闭嘴,低头是修养;八是自己的病痛,不喊痛,坦然面对生老病死,不传递负能量。 一个家庭的和气需要大家沟通,但老人尽量少说话。从大家庭角度看,老人要退位,让儿女儿媳女婿上位,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老人给儿女留下默默干活、真诚待人、不多言的印象,就是好印象。老人少说话,是示弱的体现,随时随地都能做到。老人们,静能生慧,静能安心,少言方能家庭和睦。
人老了在儿媳女婿跟前,“少说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良方 老人少言:家庭和睦的智慧密
梦的想远方明
2025-07-02 12:10:3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