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
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一、收复台湾的隐秘交易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62 岁的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横渡台湾海峡,在澎湖海域与郑氏集团展开决战。这场战役持续七天七夜,最终以清军大胜告终,郑克塽率部投降,台湾重回中央政权管辖。捷报传回北京时,康熙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封施琅为靖海侯,赏赐金册金印,准许世袭罔替。
但在庆功宴的觥筹交错间,一份特殊的奏折正在悄然生效。施琅在呈给康熙的《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除了力主保留台湾府建制外,还隐晦地提出了一个私人请求:“台湾田园万顷,初定之时民力凋敝,臣愿为朝廷暂理屯垦,待百姓复苏再行归还。” 这份看似为国分忧的奏请,实则暗藏玄机。
当时的台湾经过郑氏集团二十多年的经营,已形成完善的土地制度。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荷兰殖民者遗留的 “王田” 收归国有,分配给士兵和百姓耕种。施琅攻占台湾后,以 “郑氏私产” 为由,将全岛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约 2 万甲,折合 14.4 万亩)划归己有,美其名曰 “屯田”。这些土地涵盖了台南平原最肥沃的区域,从安平港一直延伸到嘉义县境。
更令人震惊的是,施琅还垄断了台湾的海盐生产。他接管了郑氏集团经营的 30 余处盐场,雇佣数千名盐工,每年产盐达数百万斤。这些盐除供应台湾本地外,还通过走私船运往福建、广东等地,利润率高达三成以上。据《台湾府志》记载,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施琅家族就通过盐业获利白银 12 万两,相当于当时台湾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二、康熙皇帝的无奈妥协
对于施琅的 “圈地运动”,朝中并非没有反对声音。福建巡抚张仲举曾上奏弹劾:“施侯在台广占田宅,其家奴横行乡里,百姓怨声载道。” 康熙皇帝也曾密令工部侍郎苏拜前往调查,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康熙初年,清朝统治尚未稳固,三藩之乱的余波未平,台湾作为新收复的领土,需要强有力的人物镇守。
施琅作为唯一熟悉台海军务的将领,其家族势力在闽南、台湾一带盘根错节,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叛乱。正如康熙在密折中所言:“施琅虽贪,然台湾非彼不能镇抚。”
更关键的是,施琅通过巧妙的政治运作,将部分收益转化为 “军饷”。他向康熙奏请:“台湾驻军粮饷短缺,臣愿以私产补贴,无需朝廷拨款。”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 “补贴” 不过是从佃农身上榨取的地租。据档案记载,施琅规定的田租高达每亩每年稻谷 2 石,是清朝官方租率的两倍。但此举却让朝廷省去了每年数十万两的军费开支,康熙皇帝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施琅还善于利用官场规则编织关系网。他将台湾特产的樟脑、硫磺等物资,通过内务府太监进献给孝庄太后和康熙的妃嫔,甚至在京中购置豪宅,送给兵部、户部的实权官员。这种 “利益均沾” 的策略,让他在朝堂上获得了隐性的保护伞。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施琅去世后,其长子施世纶承袭靖海侯爵位,继续掌管台湾的产业。这位以清廉著称的官员(后世称 “施青天”)虽对家族的贪婪有所收敛,却仍保留了核心田产。据《清史稿》记载,康熙曾私下对近臣感叹:“施氏在台之势已成,朕亦难动矣。”
三、百年遗产的经营之道
施琅家族的财富帝国并非昙花一现,而是通过精密的管理体系延续了近两个世纪。他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 “租佃制度”,将土地分割成小块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主要是稻谷),同时规定佃农必须使用施家经营的农具、种子,形成产业链垄断。
为了确保地租收缴,施家还建立了私人武装。对于欠租的佃农,他们有权没收农具甚至将人变卖为奴。
施家的产业不仅限于农业。他们还控制了台湾的樟脑贸易(当时是重要的药材和工业原料),垄断了鹿皮收购(用于制作军服),甚至涉足海外贸易。从康熙到道光的 150 年间,施家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吕宋(菲律宾)、巴达维亚(雅加达)之间,贩运蔗糖、瓷器等商品,积累了巨额财富。
据台湾淡水厅档案记载,嘉庆元年(1796 年),施氏家族在台湾拥有的土地已扩展到 3.6 万甲(25.9 万亩),年收租谷达 18 万石,折合白银 60 万两。这还不包括盐业、贸易等其他收入。当时清朝一品官员的年薪不过 180 两,施家一天的收入就相当于一位朝廷大员三年的俸禄。
四、盛极而衰的历史镜鉴
施琅家族的辉煌延续到清末,最终在甲午战争后走向衰落。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台湾,施家的土地被殖民当局强制 “收购”,大部分产业被三菱、三井等日本财阀吞并。曾经富可敌国的家族,在时代洪流中迅速凋零。
如今在台南市,仍保留着施琅的府邸遗址。这座占地近百亩的宅院,当年曾有 “小紫禁城” 之称,现存的石门楣上还能看到 “靖海侯府” 的残迹。当地老人讲述,直到民国初年,施家后代仍靠变卖祖产度日,那些流传下来的金银器物,足够普通人家生活几辈子。
正如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感叹:“施侯之功,在于复台;施氏之富,源于剥民。功过是非,留与青史评说。”
骑着锅缸去旅游牵着锅缸去打猎
这事儿不是康熙妥协,而是康熙放心了,参考当年王翦帅大军攻楚时,向秦王政请求赐予大量田园美宅,以贪财自污以安君心的故事。你手握重兵长期驻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你想做啥?想谋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