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怒了:中方盾构机迟迟不到位,让铁路隧道无法如期完工! 近期,印度订购了

风林事儿说 2025-07-01 18:34:40

印度媒体怒了:中方盾构机迟迟不到位,让铁路隧道无法如期完工! 近期,印度订购了三台德国品牌、实则由中方制造的巨型盾构机。按照计划,它们早在2024 年 10 月前就该运抵印度,可眼瞅着都过去近九个月了,这三台盾构机还被滞留在广州港口。 它们本计划用于印度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的海底隧道工程,这个工程总投资高达 129 亿美元,对印度来说,可是首条高铁线路的重中之重。 由于盾构机的运输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可把印度急坏了,印度铁道部赶忙提请外交部介入协调,可通过外交渠道沟通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效果。 盾构机是高铁隧道施工的 “大杀器”,这三台直径近 14 米,单台重量超过 2300 吨,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是攻克印度海底隧道 114 米深水下施工难题的关键设备。 印度媒体把这事儿怪到中国头上,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印度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第一,印度国家高铁公司没按合同支付设备尾款。在商业交易里,尤其是像这种大型设备采购,一般都得按规矩办事。得先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等设备验收合格了,再付尾款。 可印度因为财政压力大,就一直拖着尾款不给。人家中方企业也是按规矩来,既然不付尾款,那就依法行使留置权,设备自然就不能给你发走了。 印度还想用施压的手段,让德国企业先把货发了,可人家德国企业不见尾款,坚决不发货。 第二,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也对设备放行产生了影响。2025 年 1 月,中国开始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对涉及稀土永磁材料等敏感技术的设备加强了审查。 这三台盾构机的电机和控制系统里就包含相关材料,所以就需要额外办理出口许可。一审查、一办手续,时间就拉长了。 不过,中国这出口管制政策不是针对印度一家,而是从全球范围来考虑,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的,对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 这也不是完全限制出口了,只要印度按照要求提交最终用户证明和技术用途说明,通过中方的审查批准,盾构机还是可以正常交付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印度国家高铁公司拖着尾款不给,德国企业也不愿意配合提交材料,这件事就卡住了。 回顾一下印度在盾构机技术上的发展历程,真是充满坎坷,他们的困境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过去十年间,印度多次信誓旦旦地宣称实现了盾构机技术自主研发,可实际干起来,进展非常缓慢。 2020 年,印度孟买沿海公路项目,从中国进口了盾构机,结果因为他们不会组装,只能求助于中国的工程师。2023 年,印度德里城际快铁项目,虽然用的是国产盾构机,但核心部件还是国外进口的。 这次他们想从德国采购,本以为能避开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却没想到,德国海瑞克公司的设备仍是在中国工厂生产的,技术供应链的本质压根儿就没变。 印度在盾构机问题上陷入这样的困境,也反映出他们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一些深层矛盾。 一方面,印度一直想通过 “国产替代” 来减少对外依赖,可实际操作起来,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印度在国际贸易中的诚信问题,也让其他国家和企业对和他们合作产生了信任危机。 之前,印度就以 “安全审查” 为由,限制中国工程师入境,导致好多项目停滞不前。这次又因为拖欠尾款引发纠纷,这样下去,谁还愿意和他们好好合作呢? 其实,印度高铁项目的困境不是个例。这些年,印度好多大型基建项目,都因为技术依赖、资金短缺等问题陷入停滞。 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从 2017 年就动工了,到现在已经多次延期,成本超支近 50%。这充分说明,一个国家要是缺乏核心技术,又不能在国际合作中保持稳定,那它想实现 “基建强国” 的梦想,简直比登天还难。 在如今全球化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关起门来搞发展,都得和其他国家合作。 印度要是真想摆脱技术依赖,光喊口号可不行,需要实实在在地加大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把国内的产业链给完善起来。同时,秉持诚信原则,维护好自己的商业信誉。 对中国来说,出口管制政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协商机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些便利。 毕竟,大家在全球化的浪潮里,还是有很多合作空间的。 未来,中印两国都得好好思考,怎么在技术安全和市场开放之间找到平衡。 这不仅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合作,也对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着重要影响。

0 阅读:235
风林事儿说

风林事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