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美国东部一教堂修缮时,工人从地板夹层挖出一块铜牌,上刻 “太明宣德委锡” 六字。这六个字,竟可能颠覆美洲发现史。
按主流说法,1492 年哥伦布抵达美洲是 “发现新大陆” 的标志。但若宣德铜牌属实,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宣德是明朝年号,铜牌的出现,意味着明朝人可能早于哥伦布到过美洲。
这块铜牌疑点重重。它出现在教堂,与明朝闭关锁国政策不符。民间劳工不可能持有皇权信符,且其材质与宣德年间铜钱高度吻合。更惊人的是梵蒂冈图书馆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 年绘制,却精准描绘美洲西海岸,比欧洲航海记录早百年。
美洲土著文化中也有线索。切诺基族祭祀旗帜与明代军旗相似,墨西哥出土陶罐绘有中国福船,美洲还出现了郑和船队返航后才有的柑橘、荔枝等作物。秘鲁渔民传说祖辈见过 “巨船”,时间恰是 1420 年代。
2002 年,英国军官加文·孟西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更是让这一猜想激起千层浪。他发现 1419 年航海图、明代青花瓷片,还有郑和船队水手的航海日志残页,都指向明朝人到过美洲。
然而,争议从未停歇。反对者认为证据皆为间接推测,美洲出土瓷器或由贸易输入,铜牌锌含量也与 19 世纪欧洲黄铜相近。但支持者指出,明宣德八年禁海,销毁档案,导致航海成就成空白。
如今,这场学术争鸣仍在继续。2016 年巴西展出的《天下全舆图》、1874 年美国《林肯星报》的报道,都为猜想添了一把火。或许,新的物证正埋藏某处,等待重见天日。人类文明的交流史,远比教科书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