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中方盾构机迟迟不到位,让铁路隧道无法如期完工! 印度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关键的21公里海底隧道工程因三台盾构机滞留中国港口而陷入停滞。 这三台由德国海瑞克公司设计、中国广州制造的设备自2024年10月起便未能按计划运抵印度,导致印度铁道部不得不紧急寻求外交渠道介入,这场看似简单的物流延误背后,实则隐藏着商业纠纷、技术管制与印度自身工程管理问题的多重纠葛。 根据合同约定,印度国家高铁公司(NHSRCL)应在设备交付前支付全部尾款,但德方至今未收到足额款项。 海瑞克公司坚持商业原则,明确表示“款到发货”,而印度方面则试图通过外交施压绕过这一流程,德国经济部长在回应印方诉求时直接反问:“你们的付款进度到哪一步了?”这一细节被《南华早报》报道后,引发国际社会对印度商业信誉的质疑。 2024年11月,中国更新《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将含稀土永磁电机的设备纳入出口审查范围。 由于这批盾构机的核心部件涉及管制技术,印度需提交最终用户证明和详细技术用途说明方可放行,然而NHSRCL至今未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文件,业内人士分析,印度此前曾将进口盾构机用于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隧道工程,这一背景可能加剧了中方对技术用途的审慎态度。 印度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呈现出矛盾立场,一方面指责中国“故意拖延”,另一方面又大肆宣传“国产盾构机”的成就。 例如2023年印度将从中国进口的盾构机拆解运输至金奈,经德国专家重新组装后涂装印度国旗配色,随即被当地媒体称为“本土制造突破”,《印度快报》在相关报道中刻意淡化设备来源,引发网友调侃:“难道喷漆就能改变出厂标签?” 这种“刷漆式国产化”暴露了印度在高端装备领域的尴尬处境,2022年印度曾高调宣布驱逐中国工程师,声称要实现盾构机自主制造,结果多个地铁项目因设备维护不善而烂尾,转向德国采购后,又发现德方设备仍需中国供应链支持,《金融时报》指出,印度在技术引进与本土化战略上缺乏连贯性,导致关键基建反复受制于人。 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多次延期,目前整体进度不足30%。除盾构机问题外,征地纠纷、施工安全事件及预算超支等问题持续困扰工程推进。 日本提供的低息贷款虽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日方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引发印方不满,有消息称,印度正考虑改用传统爆破方式开挖部分隧道,但专家警告这可能导致地质风险剧增。 对比中国盾构产业的发展历程,印度的困境更显突出,1997年中国首次引进德国盾构机时,连设备维护都需外方人员监督;如今中国品牌已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并参与制定国际行业标准。 反观印度,从付款违约到技术审查回避,从舆论甩锅到工程管理混乱,每一步都在消耗国际合作伙伴的耐心。 《经济学人》评论称:“当‘世界工厂’遇上‘世界办公室’,后者需要补的不仅是制造课。” 截至发稿,滞留广州港的三台盾构机仍未获放行,印度铁道部最新声明称“正在积极协商”,但未透露付款进展或技术文件准备情况,海瑞克公司发言人表示:“我们始终遵守合同与国际法规,期待客户履行同等义务。” 这场僵局如何收场,将直接影响印度首条高铁能否在2030年前投入运营,这个期限,已比原计划推迟了整整七年。 本文事实核查基于路透社、彭博社及印度铁道部公开文件,观点引用自《南华早报》《金融时报》专业报道。
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印度外长在谈判桌上划出两
【23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