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90年代,倪萍家包括保姆一共5个人,但她每天做4只海参,保姆没份。倪萍姥姥说:“你个傻子,海参怎么能不给保姆吃呢?”倪萍说:“海参很贵的!”姥姥一番话就让倪萍恍然大悟。 (信息来源:新华通讯社——倪萍新书《姥姥语录》出版) 倪萍曾说,这辈子最庆幸的,是老天爷给了她自己的姥姥。 倪萍的童年,幸福的底色很稀薄。父母在她十岁那年离异,她和哥哥跟着母亲过。可她的母亲亲近的只有哥哥。在那个家里,哥哥是宝贝,可以什么都不干,而倪萍,几乎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家务。 母亲的冷漠像一堵墙,让倪萍在家中沉默寡言,一心只盼着放假去姥姥家。因为只有在姥姥那儿,她才能喘口气,感受到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 姥姥就是倪萍童年中最大的救赎。姥姥见她头发稀疏,面黄肌瘦,卖掉自己的陪嫁给她做好吃的,倪萍想要美美的发饰,她死皮白赖秋来了一个。 姥姥还化解了她心里的疙瘩。在姥姥家,倪萍可以毫无顾忌地抱怨母亲的种种不是。姥姥从不打断,只是静静地听。 可在倪萍抱怨过自己的母亲后,姥姥又轻松地安慰她,她的母亲从来没有忘记过她,而是悄悄地在背后爱她,为她贴心地准备洗脸的东西。这些藏在冷漠背后的笨拙的爱,经由姥姥一说,让倪萍慢慢读懂了母亲的不易。 但姥姥的智慧不止于此,更在于她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尊严的看重。这份智慧,在倪萍成年后的一件小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倪萍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好了,家里请了保姆。当时一家五口人,每天都吃海参,一人一只,唯独没有保姆的份。 倪萍觉得,自己平时待保姆不薄,把她当“自家人”,这已经够了。谁知姥姥看在眼里,却一针见血地问她,说着把对方当做家人,可是平日里连吃饭都不愿与他们同吃,这算是什么一家人? 一句话把倪萍问愣了。姥姥接着说,你平日里家中的东西又不上锁,对方平日里自己做自己的工作餐的时候吃了一些,你又知道吗? 姥姥的智慧明显更高一筹,怎么样都不如光明正大地邀请别人一起吃饭,那才叫真把人当自家人。得让她从心里觉得我们尊重她,这样才不会伤了人的自尊。 这番话,说的哪里是海参,分明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尊重。倪萍幡然醒悟,第二天起,家里的餐桌上就摆出了五只海参,保姆和他们同桌吃饭。一个简单的举动,却让“自家人”这三个字,从一句客套话,变成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体面。 姥姥用最朴素的言行,教会了倪萍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善良,不是嘴上说得多好听,而是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将心比心。 这种智慧,不仅治愈了倪萍的童年,更塑造了她日后待人处世的格局。爱人如己,推己及人,这看似简单的哲理,却是姥姥留给倪萍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姥姥去世后,倪萍还不忘将自己姥姥留给她的智慧写下来,写成《姥姥语录》,在她心目中,自己的姥姥甚至比一些文化人活得还透彻,她的生活中都是一点一滴的幸福,还有亲切。 这份亲切甚至影响了倪萍的主持风格,让她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和亲切。
陈宝莲自杀后,她的儿子被王菲的经纪人宽姐收养,儿子眼睛像极了妈妈,至于生父是谁,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