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这波空袭确实把欧洲那些紧邻的国家吓得不轻,不然也不会凑一块儿,齐刷刷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而突出的目的也很明确:想在与俄罗斯的边境,合法埋设大量地雷。 俄军这次玩的是“海陆空三重揍”:军舰从海上发射“口径”巡航导弹,战略轰炸机从天上扔Kh-101隐身导弹,无人机从低空突防,500多枚“炸弹雨”砸下来,乌克兰空军虽然拦了39枚导弹,但还是有6个地方被炸得稀巴烂。 更为凄惨的是,乌克兰空军一架F - 16战机执行任务时径直坠毁,飞行员当场丧生,连“王牌战机”都损毁了,由此可见,俄军这一波的攻势是何等猛烈。 这场空袭的“震慑效果”比战场本身还大,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波兰全是俄罗斯的“隔壁邻居”,他们看着乌克兰被炸成“马蜂窝”,心里直发毛:“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们?”于是,退约成了他们“保命”的急招。 《渥太华禁雷公约》于1999年订立,此国际条约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该雷被指“不人道”,欧洲国家曾视禁雷为“道德高地”,毕竟布雷貌似“有失文明”。 可现在,这些国家集体“打脸”: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波兰、乌克兰,这些紧挨俄罗斯的国家,纷纷宣布“退约”,准备重新生产、储存地雷。
他们的算盘很简单:地雷便宜、好用、能长期威慑,比如中国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成本才300块人民币,却在也门炸瘫过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对欧洲国家来说,用“白菜价”地雷拦住俄罗斯的装甲部队,比买昂贵的导弹划算多了。 更关键的是,地雷能弥补他们兵力不足的短板,在边境埋一片雷场,等于给俄罗斯的进攻路线“上锁”。 欧洲国家退约的“如意算盘”,可能打错了,地雷虽然能拖慢敌军,但也会带来两大麻烦:一是人道主义灾难,地雷埋下去后,可能几十年都有效,战后平民误触的风险极高,缅甸2023年因地雷死了1003人,就是血的教训。 二是“军备竞赛”风险,俄罗斯本来就没签《渥太华禁雷公约》,欧洲国家退约后,双方可能陷入“你埋雷、我排雷”的恶性循环,让边境变成“死亡雷区”。 更讽刺的是,欧洲国家退约的“导火索”,恰恰是俄军的“高科技空袭”,现代战争早不是“地雷战”的天下,无人机、巡航导弹、电子战才是主角,欧洲国家与其忙着埋雷,不如多买点防空系统、加强电子战能力,毕竟地雷拦不住俄军的导弹,但“爱国者”系统或许能。 俄军的空袭确实猛,但欧洲的“退约潮”更像是一场“集体心理崩溃”——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他们既不敢直接对抗,又找不到有效的防御手段,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最原始的地雷来“壮胆”。 但地雷真能保平安吗?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一战时的堑壕战、二战时的马奇诺防线、越战时的地雷阵,最后都没能改变战争结局,现代战争拼的是科技、工业和战略,不是“埋雷数量”。 欧洲国家与其把预算花在地雷上,不如多投资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领域才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 更关键的是,欧洲的“退约潮”正在动摇国际军控体系,《渥太华禁雷公约》是160多个国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如今因为一场局部冲突就被撕毁,未来其他军控条约是不是也得跟着完蛋?一旦军控体系崩塌,全球将陷入“无规则的暴力循环”,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说白了,欧洲的“安全焦虑”,根源在于对俄罗斯的恐惧和对美国的依赖,他们既不敢彻底倒向俄罗斯,又不敢完全摆脱美国,只能在两者之间“走钢丝”,但历史告诉我们:靠埋雷、买武器、抱大腿换来的“安全”,终究是镜花水月。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武器堆出来的,而是靠自己有主见、经济能独立、老百姓心里踏实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