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7-01 13:41:56

1959年,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中国的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春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中国的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编成一本小册子,他接着说,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这番话用看似轻松的语气,传达的却是当时中国面对复杂局势时一种坚定的精神态度。 那一年,中国正处在一个异常艰难的阶段,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开始显现,粮食短缺的问题蔓延到多个省份,群众生活吃紧,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出现悲观情绪。 在国际上,原本与中国关系较为紧密的苏联突然决定撤回援华专家,中苏关系迅速冷却。 美国继续加强对华封锁,派遣第七舰队在台海巡逻,制造军事威胁,各方面的压力让一些人心里发怵,开始动摇,有的人甚至主张缓一缓,不要再冒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提出“编不怕鬼的故事”,不只是说一说古书里的奇闻,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唤起人们内心的勇气和斗志。 他认为,困难和敌人就像“鬼”,并不是真正的神秘存在,而是一种心理投射,越是害怕,越容易受困,只有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才能化解危机。 为了落实这个想法,毛主席把编写《不怕鬼的故事》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负责人何其芳。 很快,何其芳组织研究人员,从《聊斋志异》《列异传》《广异记》等古代笔记小说中筛选素材,挑选了七十篇内容简洁、生动有力的短篇,讲述普通人如何凭借机智和勇敢对抗鬼怪。 这些故事多为民间流传,有的几十字,有的上千字,但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毛主席亲自审阅了书稿,还对序言做了修改,他特别强调,怕鬼没有用,不但不能减少危险,反而会被困住。 他说,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会对我们慈悲,生活就会变得一帆风顺吗?在序言末尾,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世界上的妖魔鬼怪还多得很,中国社会还有不少难题,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显得必要。 这些话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对现实局势的清醒判断,1961年,《不怕鬼的故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随后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序言内容。 出版后,这本小册子被推荐给广大干部和群众阅读,特别是在参加整风运动的干部中广泛传播,许多读者从中获得启发,把“鬼”看作现实中的困难和阻力,认识到只有面对问题,敢于解决,才能真正过好日子。 毛主席在多个场合指出,有斗争精神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在形势困难的时候更不能退缩,他曾用游泳作比喻,说一个人如果老想着会不会被水淹,就会真被淹。 只要不停地划,就自然会浮起来,他还特别强调,面对“鬼”,不能只靠胆子大,还要懂得方法,要研究“鬼”,找到它的弱点,才能真正打败它,这是斗争中的一个要诀。 1959年那句“鬼是怕不得的,越怕越有鬼”的话,其实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动员,它提醒人们,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心中的恐惧,一旦克服了这种恐惧,再大的难关也能过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远的战略思维,它所激发的不仅是一时的斗志,更是一种长期坚定的信念和态度。 今天回看那段历史,这种“不怕鬼”的精神仍然值得传承,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时,只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毛主席那年随口而说的一段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笔,它不只是一本书的由来,更是一种面对风险与困难的基本态度,在任何时代,这种态度都不会过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共产党人“不怕鬼”的启示——金台资讯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