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8月,北京海淀的一座老旧居民楼内,许鹿希迎来了自己的95岁生日,没有寿宴,也没有宾客云集,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一幅祝寿字画。 这幅画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九三学社联合绘制,许鹿希将画卷展开,凝视良久,眼神中透着一份欣慰。 许鹿希出生于1928年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后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最终成为一名解剖学教授。 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对科学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那时候,许鹿希和邓稼先都在北大工作,彼此相识于校园,因志趣相投而结合,新婚不久,邓稼先接到了保密的科研任务,离开城市,前往西部参与核武器研究。 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无法与外界保持正常联系,许鹿希并不知道他何时能归,也不清楚他具体的工作内容,只能独自在北京,既要教学,又要抚育儿女,同时还要照顾双方年迈的长辈。 外界的风言风语她听得见,但她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判断,对她而言,丈夫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她的责任就是把家守好。 多年来,她从不曾对外抱怨过分离的艰难,始终以平常心对待这份孤独与沉默,她教书育人几十年,翻译和整理了多部医学专业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医生,在她的生活里,既有一位科学家的使命感,也有一位普通人对家庭的坚守与执着。 1960年代后期,国家核事业取得重大突破,邓稼先偶有机会回到北京,重逢的日子虽然短暂,但也成为她生活中最温暖的记忆。 邓稼先的身体长期承受核辐射的侵害,晚年罹患重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许鹿希陪伴在侧,尽心照料,那段时光,是她人生中最艰难却也最坚定的时刻,她亲眼见证了丈夫为国家所做的牺牲,也亲手为他整理遗稿、收拾病榻。 丈夫去世后,她并未远离公众视野,而是用一种更平静的方式继续自己的生活:整理资料,记录历史,并将邓稼先一生的科研成果编撰成册。 许鹿希并未因配偶身份而享受特殊待遇,多年来,相关单位多次提出为她改善生活条件,但她始终谢绝,她选择继续住在那套6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一如既往地过着简朴的生活。 屋内的摆设几乎未作变动,丈夫生前用过的桌椅、笔记、甚至茶杯,都被她细心保留,每天清晨,她会在邓稼先的半身铜像前静坐片刻,那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不习惯热闹的场合,也不愿接受过多的褒奖,在她看来,那些勋章和荣耀属于历史,她的生活应当继续保持本真。 95岁生日那天,她告诉家人,不需要任何仪式,只是一顿便饭就足够,当侄子带着那幅寿字画进门时,她微笑着接过,轻轻抚平画角,坐在铜像前端详良久,仿佛与过去岁月悄然对话。 许鹿希从未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人生,但她的选择,她的坚守,她的沉稳与克制,构成了一个时代中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责任与忠诚,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铭记的身影。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01 13:28:0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