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的致命电芯# 一夜之间,所有在外壳上未展示3C标识的充电宝,都没有办法上飞机了。此前我们独家爆料过,这次事件主要是因为工厂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对于此次事件,我们还有很多疑问,例如安普瑞斯和充电宝品牌是否会检测从代工厂生产的电芯批次的充电宝?
某电芯供应商员工杨衍(化名)认为检测一定会有,但查出问题,可能并不容易。“会检查,但是电芯的这种事故是延后的,没有办法拿到电芯就能马上检测出来,它需要时间使用,问题才会凸显出来。材料偷换如果可能只是偷换1/3,甚至微调,你不好检。”
事发后,该代工厂已第一时间被吊销生产资格。由于126280电芯普遍应用于市面上基础款的充电宝,生产量大,业内人士表示,至少有四五十家品牌使用了其电芯,这还不包括其他白牌厂商。据知情人士透露,相关部门已经召开会议约见了相关品牌进行后续合作和调查。
但是问题在于,一款充电宝从生产到上市,真正经过的国家级检测只有3C认证,还是去年8月1号开始强制实行的。在拿到3C认证后,就容易出现售卖的时候偷换电芯,但标识还是送检型号的情况。
某充电宝行业资深专家李景风(化名)跟我们透露,“因为品牌只需要面对相关部门一年一次的抽查而已,就算抽检到不合格,也就是被罚几万块。但是对于一个爆品充电宝来说,一个月可以卖几十万台,假设换一个电芯可以省5块钱,一个月就省了100多万了。”
“目前充电宝一片5000毫安的电芯,成本大概十几块钱,而电芯成本又占充电宝整个成本的百分三十到五十。但行业内现在已经卷到一个两万毫安,三十三瓦的充电宝只卖一百块钱。” 李景风觉得在这种内卷、监管又不严格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几乎都是可以预见的。
要想在用户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安全,就只有用更好的电芯,“ 比如用ATL,用光宇的,但那显然成本又上去了。” 李景风说。在经过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行业洗牌后,这个6月,或许是行业的至暗之时。当然,用户对手中充电宝的大量更新需求,也是行业的重生之日。(via: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