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仗打到第三年,局势已经乱到连剧本都不肯演了。 6月30日,俄通社发了一篇看似普通的前线士兵采访稿,讲的是一名代号“Sky”的俄军战士,介绍他手里那架携弹量7公斤的改装无人机,既能投弹打人,也能送水送饭,前线多面手。 但真正值钱的信息不在无人机性能,而在于“Sky”本人的来历,他是前乌军士兵,那架无人机的“前主人”,也是乌克兰人。现在,他转身跟着俄军打乌军。 这种反转,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正在形成的趋势。 俄媒早就提过一支特殊部队,“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成员几乎清一色是乌军“叛将”,有的是正规军转投俄方,有的是边防武装、国民警卫队士兵,甚至还有地方民兵。总之,一个共同点:不想再替泽连斯基打仗,干脆掉头反打老东家。 谁说俄乌冲突是非黑即白?连战壕里的人都分不清敌我了。 这支“志愿营”在2023年还是“志愿队”,如今升级成“营”,说明两件事:第一,人越来越多;第二,俄军把他们当回事儿。毕竟,这种部队不用培训语言、不用教地图识别,连敌人习惯和阵地排布都门儿清。就像俄罗斯版“原生战术插件”,装上就能打。 别觉得这只是个宣传点缀。俄媒报得不多,但“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战果不低:数十台乌军装备被摧毁,200多名乌士兵阵亡。要知道,他们打的是熟人、老上司、战友,仇恨值天然拉满。 这种部队打得狠,拼得凶,不光因为“政治立场”,更因为知道一旦乌克兰胜了,自己就成了叛国者,哪怕投降也不会有命活。 所以他们是怎么来的? 不是骑车来的,是摸黑、贴地,硬闯封锁线跟俄突击队会合。有些人甚至要穿越热成像监控区、电子耳监听区,一旦暴露,就可能被己方直接打死。那不是“投敌”,是“越狱”。 别忽视这个动向对乌克兰军心的影响:一线士兵本来就扛着超负荷战斗任务,还得天天提防后院起火。如果越来越多人在关键节点“反水”,那条前线根本守不住。 这场战争最有讽刺意味的一幕也在这里:莫斯科把一支原本要杀的队伍,变成了自己的人,还把它命名为“克里沃诺斯”,这是17世纪乌克兰著名哥萨克将领,打波兰的时候战功赫赫,现在却成了俄军反乌编制的一部分。这不是“文化洗牌”,这是政治冷讽。 俄军还把他们请进了莫斯科,在“永恒之火”纪念碑前献花,这是什么待遇?几乎等于承认他们是“自家人”。在一个讲究象征意义的国家,这动作代表的东西,比你以为的多。 而泽连斯基呢?嘴上喊团结,底下士兵在反戈,国内还得靠强制征兵维持补充。你不能只怪俄宣太会操作,那说明泽连斯基本身留不住人。战争拖到今天,物资是问题,前线士气更是硬伤。打仗不是靠喊口号,是看你手底下有没有人愿意替你流血。 对莫斯科来说,这样的“反水营”就是一把军心撬棍。打下一个据点算一次胜利,让敌人内部瓦解,则是倍杀。普京要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群倒戈的人。 更现实的是,“志愿营”这种存在,还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变成俄罗斯推进谈判的筹码。你说乌克兰是统一国家?我这边可有一帮原乌军成立的“志愿政府部队”在作战,你要不要先谈谈“内部问题”? 政治不是按规则走的,尤其是在枪口对着的时候。俄乌冲突越久,这种“灰度地带”的战术资产只会越多。 你以为前线只有坦克和导弹?错了,现在还有的是“自己人”。 战争从来不只是资源消耗、火力对拼,它也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战役。而泽连斯基输的,可能不是一座城市,而是越来越多曾经为他拿枪的人,已经不想再为他开火。
俄军有点彻底不讲仁慈了,攻入乌军阵地后,一个不留!在苏梅州边境方向,俄军为了减
【1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