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导弹旅遭精准斩首?8死5伤背后,乌军如何锁定40公里外目标? 来源:烽烟点兵 2025年6月5日,乌克兰布良斯克州克林齐的森林深处,俄军第26火箭旅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悄然启动,瞄准基辅的坐标已输入系统。 同一时刻,乌军侦察小组的屏幕正闪烁同一组坐标——40公里外的死亡倒计时就此开始。 数分钟后,导弹呼啸而至,发射车在爆炸中化为废铁,8名俄军死亡名单中,包含两名“伊斯坎德尔”专家:26岁受勋军官内罗津中尉,和指挥过数十次对乌袭击的45岁波多泽罗夫中校。 他们的名字与罪行,早已被乌克兰安全局刻进复仇名单。 而更早的噩梦藏在俄罗斯西北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 2024年9月,一枚RS-28“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在发射井内轰然自爆,炸出直径60米的巨坑,唯一适配第五代导弹的特制发射井彻底摧毁。 卫星影像显示,四台消防车徒劳扑救,而森林大火蔓延的轨迹,暴露了这场价值数亿美元的灾难。 俄军寄予厚望的“核大棒”第五次试射,第四次失败。 当泽连斯基宣称“三天摧毁三套伊斯坎德尔”时,他口中的“凶手下场”正引发战场规则的深层裂变。 “伊斯坎德尔”的终结者 克林齐袭击的致命性在于精准。 乌军侦察兵锁定目标时,俄军第26火箭旅的发射小组刚完成导弹起竖。 这套全球仅13个旅装备的先进系统,本可在一分钟内连发24枚导弹打击500公里外目标,却被乌军抢先按下死亡按钮。 爆炸不仅摧毁发射器,更撕开了俄军布防漏洞:马蒂亚诺夫卡村距离边境仅40公里,却成乌军渗透的“后花园”。 两名军官的死亡档案,揭示战争向“个人化”复仇的蜕变。 内罗津从圣彼得堡军校走向战场,2022年因入侵行动获表彰;波多泽罗夫指挥的导弹曾将游乐场、电厂化为焦土。 当他们的遗体与“伊斯坎德尔”残骸一同燃烧,乌克兰社交媒体刷屏同一句话:“正义从天而降”。 “萨尔马特”的葬礼 普列谢茨克的黑色深坑,成为俄核威慑崩塌的象征。 挪威专家分析,被毁的163/1号发射井改装成本远超普通井,重建需2-3年。 而“萨尔马特”原定2024年服役的计划,至少推迟3-4年。 故障原因直指俄军工软肋。 卫星图显示爆炸坑平整无土壤翻涌,推测导弹在井中上部引爆。 这与1986年SS-18导弹事故如出一辙:冷发射后发动机点火失败,导弹坠井自毁。 乌兹别克斯坦媒体揭露更深层危机:西方制裁导致俄被迫用国产电路板替代特殊芯片,而项目资金遭挪用致使试验缩水——这款号称“无法拦截”的导弹,仅经1次成功试射就仓促列装。 导弹攻防的猫鼠游戏 俄军的报复在升级。 2025年6月25日,19名乌克兰平民死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导弹雨,俄国防部坚称打击的是“无人机工厂”,却无法解释居民楼坍塌的废墟。 更危险的战术藏在“匕首”导弹的升级中:俄军为其加装诱饵弹和雷达干扰系统,迫使乌军消耗3-4枚“爱国者”拦截弹才能击落一枚。 2025年4月,乌军首次承认难以应对改造后的“伊斯坎德尔”和“匕首”。 但拦截神话仍在延续。 2024年12月,俄军5枚弹道导弹扑向基辅时,全数被乌防空网拦截。 讽刺的是,袭击导火索竟是普京对泽连斯基“蠢货”言论的暴怒——导弹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一枚,却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 “同归于尽”的消耗战 乌军的反击同样惨烈。 2025年6月,100架廉价无人机突袭俄空军基地,8架图-95MS战略轰炸机在火光中报废。 而克里米亚大桥桥墩被1100公斤炸药摧毁的画面,宣告着“蛛网行动”对俄后勤线的绞杀。 代价则是基辅的夜夜警报。 俄军“无人机消耗+导弹突防”的新战术,让乌防空系统濒临崩溃。 当沙赫德无人机群佯攻吸引火力,紧随其后的“伊斯坎德尔”便精准刺穿餐厅里的军官聚会。 泽连斯基的紧急求援清单上,“爱国者”拦截弹位列首位——但西方产能追不上消耗速度。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船舶》官网透露已经生产出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直径14米的潜艇耐压壳,新一代
【62评论】【81点赞】
用户10xxx79
一个来月前的新闻扯犊子哪
账号
乌克兰战报天天胜利,乌克兰战线节节败退。[赞][赞][赞]
用户13xxx92 回复 07-02 21:40
是吗?那当时兵临城下的应该是莫斯科吧[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