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究会迎来谢幕,那么万一接普京班的人是个亲美派,中俄现在抱团取暖的局面会不会一夜翻车? 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从来都是强人主导的传统,普京时代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安全部门的作用,把权力牢牢攥在手里。可一旦他退下来,新上台的领导人要是个亲美派,那中俄现在这种抱团取暖的局面确实存在变数。 要知道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时期曾试图全面倒向西方,结果换来的是北约东扩、经济休克疗法的惨败,最后还是普京靠铁腕手段才稳住局面。 这种教训说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骨子里对西方有警惕,但也不排除个别领导人在特定时期为了短期利益选择亲美路线。 再看俄罗斯的权力结构,军方和安全部门在政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普京能长期执政,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力量的支持。 如果接班人是亲美派,首先得过军方和安全部门这一关。这些部门长期与西方对抗,对北约东扩、颜色革命等威胁有切肤之痛,不太可能轻易接受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 就像绍伊古虽然因俄乌战争中的表现被调任,但仍是安全会议秘书,军方势力依然不可小觑。此外,俄罗斯的能源寡头和地方势力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亲美政策若损害他们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抵制。 而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不结盟、不对抗,但近年来在能源、军事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如果俄罗斯政策转向,首先冲击的可能是能源合作。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供应国,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亲美派若为了讨好西方而调整能源出口策略,中国将面临被动局面。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若与西方合作施压中国也会给中国带来外交压力。 不过中国对俄罗斯的防范并不是要搞对抗,而是基于现实的战略考量。历史上中苏关系曾因意识形态分歧从结盟走向对抗,珍宝岛冲突的教训让中国对“盟友”关系始终保持清醒。 现在中俄虽然合作紧密,但中国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就是为了保持外交主动权,避免重蹈覆辙。这种策略在俄乌冲突中已经体现出来——中国既不站队,又通过经济合作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保持与西方沟通的渠道。 说白了普京之后的俄罗斯存在政策转向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并非不可控。中国通过多元化能源进口、加强与中亚等地区的合作、保持战略定力等措施,已经为可能的变化做好了准备。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俄罗斯某个人的上台,而是国际格局变动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叠加。中国不结盟的策略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在复杂局势中保持灵活性。这种“防着点”的智慧,本质上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现实利益的精准把握。
德国还是对俄罗斯出手了。德国在波罗的海上空对一架关闭应答器的俄罗斯侦察机采取了行
【2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