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暗杀大王”王亚樵派去刺杀蒋介石的杀手华克之等九人已经潜伏在了庐山,刺杀地点选在了西南坡地下山必经之路。刺客们化装成游客分散潜伏,万事俱备就等着在这里避暑的蒋介石经过。 1931年6月的庐山,松涛阵阵,蝉鸣声声,这座避暑胜地表面平静如常,暗地里却酝酿着一场足以震动民国的风暴。 华克之带着八名同伴扮作游客,三三两两散落在西南坡的山道上,有人假装拍照,有人低头看报,还有人坐在石凳上擦汗。 他们口袋里都揣着硬邦邦的家伙,眼睛时不时瞟向那条蒋介石每日下山必经的石板路。 这可不是普通的刺杀行动,策划者王亚樵在上海滩有个响当当的名号“暗杀大王”,专挑军阀政要和日本鬼子下手。 这次他收了西南派二十万大洋,铁了心要取蒋介石性命。 华克之作为王亚樵的左膀右臂,早年在国民党混过,对蒋介石的行事作风门儿清。 他们提前半个月就摸清了老蒋的作息,每天清晨必坐滑竿从太乙峰下来,卫兵前呼后拥,但那段山路狭窄,转弯处视线受阻,正是动手的绝佳时机。 行动前夜,华克之在旅社里反复擦拭那把勃朗宁手枪。子弹已经用油纸包好,塞进挖空的金华火腿里,由王亚樵的夫人王亚瑛扮成富商太太送上山。 这招瞒天过海玩得漂亮,连庐山关卡那些翻箱倒柜的稽查员都没发现破绽。 可华克之心里直打鼓,去年在北站刺杀宋子文就闹了乌龙,子弹全打在穿白西装的秘书身上,这回要是再失手,兄弟们的血可就白流了。 天刚蒙蒙亮,山间雾气还没散尽,华克之突然听见远处传来脚步声。 十几个穿灰军装的卫士端着枪开路,后面两人抬着竹制滑竿,上头坐着的正是光头长衫的蒋介石。 华克之猛吸一口烟,把烟头碾灭在石缝里。 按计划该等目标走到十步之内再开枪,可领头的卫兵眼看就要拐过山崖,再不动手就晚了。 藏在树后的陈成猛地跳出来举枪就射,“砰”的一声惊起满山飞鸟,子弹擦着蒋介石耳朵飞过去,滑竿差点翻倒。 卫队的反应比想象中还快,机枪子弹暴雨般扫过来,陈成当场被打成筛子。 华克之咬牙没动,他们约定过,不管谁失手,其他人必须撤。事后清点,九个人只回来七个,剩下两个连尸首都没找着。 王亚樵在上海听到消息,一拳砸在桌上:“老蒋命真硬!”其实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运气,蒋介石早年混过青帮,对暗杀门道熟得很。 那天他临时改走小路,卫队里还混着戴笠派的便衣特务,这些细节都是后来才从内线嘴里掏出来的。 要说王亚樵为啥非要跟蒋介石过不去?这里头恩怨可就深了。 四一二政变那会儿,他亲眼看见国民党把共产人捆起来浇汽油,连帮忙收尸的学生都被机枪扫倒。 从那天起,这个斧头帮老大就发誓要亲手宰了蒋介石。 可刺杀这种事儿就像刀尖舔血,第一次没得手,后面更难。 半年后他们在北站堵宋子文,结果误杀秘书唐腴庐;再后来派孙凤鸣刺汪精卫,子弹卡在脊椎里愣是让这汉奸多活了九年。 每次失败都让戴笠的追捕网收得更紧,最后连香港都待不下去,王亚樵只能带着兄弟躲到广西梧州。 回头想想庐山这场刺杀,最让人唏嘘的不是蒋介石逃过一劫,而是历史的分量往往压在小人物肩上。 陈成中弹倒下时怀里还揣着老家媳妇写的信,华克之后来投奔共产党成了潘汉年的得力干将,而王亚樵到死都没能看见抗战胜利。 1936年他被结拜兄弟戴笠设计,死在特务的乱枪之下。 老话说“乱世出豪杰”,可豪杰的结局多半是悲剧。 信息来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沈醉《军统内幕》
1931年,“暗杀大王”王亚樵派去刺杀蒋介石的杀手华克之等九人已经潜伏在了庐山,
提莫说热点
2025-06-30 18:29:25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