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

南风意史 2025-06-30 18:22:39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没想到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   “大家静一下,中国空军来学校招学员,大家有意向的可以听一听,然后报名。”正在大口吃着红烧肉的学生们马上静了下来,齐刷刷地看向说话的那几人。   在哈工大学生的心中,中国空军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存在,并且有机会能报效祖国那肯定要积极争取。   大家都顾不上吃饭了,听到可以报名了就赶紧跳起来跑去排队,平时身体素质就很不错的孙家栋就抢到了第一个位置。   他认认真真地填写自己的信息,然后美滋滋地回去享受起红烧肉,心中感叹幸好自己“贪吃”,才来食堂遇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并不是报名就能成功成为空军,还要经过各种测试,孙家栋平时就注意锻炼,很顺利地就通过了。   同学们纷纷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然而在通过之后好几年,再没听到孙家栋的消息。   甚至他的妻子魏素萍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有时他好不容易在家,接到工作电话都要让家人回避。   直到1985年,中国向全世界直播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运送外国卫星送上太空时,魏素萍才在电视上看到了丈夫的身影。   原来1950年通过测试后,孙家栋并不是进入空军,而是到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1957年他博士毕业后他回到国内,进入钱学森领导的国防第五研究院工作。   在钱学森的教导下,孙家栋逐渐进入工作状态,并且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苏联撤走援助专家和资料后,仅用了17天就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   两个月后,“东风一号”又发射成功,孙家栋功不可没。   1966年孙家栋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东风二号”导弹携带原子弹也成功发射,让中国跃升为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不仅在弹道导弹上有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也是他任总体设计负责人的成果。   当时他被钱学森钦定为总设计师,领导着其他科学家研制中国人自己的人造卫星,并且还要完成“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的任务。   虽然科学家们能吃苦,但是技术的硬伤还是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简单的信号连接插板都难生产,或者生产出来了却良莠不齐。   孙家栋跑遍工厂,终于找到几家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工厂,更精密的仪器没有生产厂家,他们只能自己造。   终于制造出一个重达150公斤,直径1米,拥有72面的类球体人造卫星骨架。   而要让《东方红》在太空奏响,再稳定地传输到地面就更难了,经过数十次的尝试,才终于完成了这项流程。   不过最后还面临一个问题:卫星内部仪器上嵌着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让卫星重量超过设计重量,仪器的散热性能也受到了影响。   大家对毛主席的尊敬孙家栋明白,但要是影响到仪器的运行代价也是惨重的,好在最后周总理了解此事后批准去掉毛主席像章。   终于“东方红二号”成功飞上太空,让中国“上能飞天揽月”的梦想实现。   后来孙家栋继续在航天事业上砥砺前行,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他就是总设计师。   用4年的时间,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009年他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可以说中国航天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次”都是他带领科学家拼出来的。   2017年,孙家栋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火箭、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他的口头禅。   时光荏苒,如今孙老已经95岁高龄,但他仍旧关心着航天事业,但也减少了很多工作,终于能好好照顾一直为他照顾好后方的妻子。   2019年他获得共和国勋章后,申请地将奖牌挂在老伴儿的胸前,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见证。

0 阅读:32
南风意史

南风意史

史思远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