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错?”河南郑州,一男子在家洗完澡只穿一条内裤,家里还有个8岁的女儿,妻子要求丈夫别老是只穿内裤出来,双方发生争吵,妻子提出离婚,不料该分配给她的两辆车却被丈夫开走了。 六月的一个午后,天气闷热得让人心烦。樊女士坐在社区调解室的木椅上,额角沁出薄汗,手里紧紧攥着那份离婚协议书,纸张已经起了皱,边角也卷了起来。 她的眼睛有些红,昨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她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女儿那张稚嫩的脸和前夫瘫坐在沙发上、只穿着一条内裤打游戏的模样。 那一幕,她看过太多次。 女儿今年八岁了,已经开始对性别、形象有了模糊但强烈的认知。她常常会低着头、小声地问:“妈妈,爸爸为什么总光着膀子走来走去?学校老师说,男孩子和女孩子要有点距离。” 那一刻,樊女士心如刀绞。 她是个极重视教育的母亲。生下女儿后,她辞去了外企稳定的工作,专心照顾孩子,投身各种儿童心理学书籍和育儿讲座。 她知道,女孩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行为和榜样作用有多重要——父亲可以塑造她未来对异性的期待,对自我的认知,甚至是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可她的丈夫——一个曾经阳光体贴,如今却越发邋遢懒散的男人——仿佛完全不在乎这一切。 他每日的生活重心只有两样:打游戏和洗澡后光着身子躺在沙发上继续打游戏。 他对工作不上心,换了几家公司都没干多久,连女儿的家长会都没出席过一次。樊女士一次次提醒他注意影响,他却总是满不在乎地甩下一句:“你太敏感了,孩子小,懂什么?” 争吵成了家里的常态。有时候,女儿默默地坐在客厅角落,抱着她最爱的布娃娃,小眼神躲躲闪闪。 那种氛围,樊女士实在受够了。 终于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她做出了决定:离婚。 过程不算顺利,但最终协议达成。房子归男方,两辆车归女方,孩子共同抚养。樊女士带走了女儿,搬到了她租的公寓里。她以为,风波就此平息,生活能重新开始。 可她没想到,离婚证还没捂热,前夫就做了让她心寒的事。 那天她带女儿去学钢琴课,顺路打算开车去买点东西。可当她走到停车场时,却惊讶地发现——两辆车都不见了! 她赶紧打电话给前夫,对方一听是她来电,语气冷漠至极:“我拿走车,怎么了?房子归我,车本来也应该是我付的钱买的,给你只是因为你吵着要。现在反悔不行吗?” “你不能这么做!”她几乎失控,“协议写得清清楚楚,车是我的!” “那你去法院告我啊。”前夫冷笑了一声,啪地挂断了电话。 樊女士整个人像被从高空扔下来,摔得粉碎。她带着女儿打了好几趟车,找到了调解员,期望对方能出面协调。可对方几番联系,都被前夫拒绝接听。 “他似乎人间蒸发了一样。”调解员皱着眉头说,“我们现在没有执法权,如果你想要车,只能通过法院起诉。” 那一刻,樊女士犹豫了。 她不是没想过走法律途径,哪怕请律师、花钱打官司,她都愿意去做。可她想到女儿,那个一直在父母夹缝中成长的孩子。 女儿刚刚适应新的生活,还偶尔念叨着“爸爸什么时候来看我”。如果她真的起诉了,把事情闹到法院,前夫一旦被判失信、限制高消费,甚至背上案底……那女儿将来又该怎么看待父亲?怎么看待“爸爸”这个词? 她不想女儿在别人面前低头,不想让她一辈子背着父母争斗的阴影。 她不是怕事,她只是更在意孩子的成长。 那天夜里,她在书桌前坐了许久,把那份离婚协议一页页摊开,静静看着,看着眼泪滑落下来。
“谁的错?”河南郑州,一男子在家洗完澡只穿一条内裤,家里还有个8岁的女儿,妻子要
牧童的娱论
2025-06-30 15:12:15
0
阅读:0